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降,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民国建立后,儒学的危机更加深沉。为防止孔子之道随帝制的崩溃而沦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批尊孔人士发起了要求定孔教为国教的孔教运动,并在1913年、1916—1917年随着国会制宪而有两次孔教运动的高潮。孔教运动本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也有相当的声势,但儒学本身的非宗教性质,国人宗教观念的淡薄,儒生多将儒学作为利禄之途而非视为宗教信仰,孔教运动的上层路线,动荡的政局,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教祸发生的可能,儒学与共和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孔教运动的灵魂人物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等等,都使孔教运动困难重重。而张勋复辟的闹剧,新文化运动的评孔非儒,则使孔教运动丧失了追随者与社会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3.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意大利都灵,中国温州。两座城市的距离,因为他们的故事而被拉近。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这本身就是多元共生的文化交融。2003年,唐云从意大利都灵来到温州安澜码头,坐着渡船去温州永嘉,见到了楠溪江畔的古村落,从此她打开了一个望见中国江南的门,成为"当代女马可·波罗"。今年农历春节前夕的某个周末,都灵中心城堡广场,出生于温州的陈铭站在喜庆的红灯笼下,看着热闹的舞龙舞狮,文化交流碰撞出的火花,让他感受到两地想通的民心。  相似文献   

5.
北山学派传自朱门高足黄榦,继承了朱熹晚年重视践履的治学特点。作为学派的开创者,何基以"居敬持志"为教,将"敬"作为功夫的着落处。王柏则益之以"博文约礼",把内在的"敬"进一步外在化为礼仪实践。通过北山之丧,学派树立了考礼、议礼、行礼的礼学实践品格,实现了学派的"礼学转向"。此后,北山学者以章句训诂考订礼,以文学创作传播礼,积极参与到地方家族礼仪的建设中。金履祥的弟子柳贯及其再传弟子宋濂与浦江郑氏义门交往密切,不但主持、参与了不少典礼,还教导了郑涛、郑泳等杰出学者,编纂了《家范》《家仪》等家族礼书。这些礼学实践经验最终促使北山学派由金华走向全国,塑造了明初洪武儒学的经世品格。同时,《家礼》所代表的朱子礼学也由地方实践推广到全国,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郭宏焘 《文化学刊》2015,(2):226-227
自汉代以来,儒学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中庸,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宽容的民族秉性。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运动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其魅力在于对抗和竞争。而深深根植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足球运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却少儿了对抗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8月30日下午,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宣布中国温州市、济南市和日本大分县、韩国庆州市四座城市共同当选为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本次中日韩四座当选城市将从2022年开始,在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展开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未来,温州将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温州活动年",与其他"东亚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一同举办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温州古称瓯,因气候温润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东瓯王国的故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先生以理论系统之建构为标准,将儒学区分为先秦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当代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则以三统之建构为主,此即道统、政统及学统,尤其是开出知性主体及民主建国更为重心所在。当牟先生过世之后,新儒学已迈入后儒学的时代。后儒学重点并不在对儒学本身系统的重构,而是以儒学的角度响应时代的问题以充分展现儒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拜科学技术进步之赐,人类文明已有异质性、跳跃性发展。新时代的文明已不再只是量的差别而在根本性质上便已不同。此中,全球化趋势及其衍生的问题将是后儒学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所在。无论是环境生态、文化冲突、贸易平衡以至于国际关系,无一不是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展开。因此,后儒学首先便要以全球化趋势及其问题为核心,由是而逐步建构一相应的理论系统,完整掌握21世纪的发展,同时也在这样的发展中恢复儒学的实践力与时代性。此中,我们遭遇到的主要问题,便是跨领域整合的能力如何建立。儒学研究者往往限在人文学科,尤其文史哲的领域,如何能有效使儒学亦进入其它社会及自然科学而产生整合效果,应当是后儒学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前,儒学的现代意义问题又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关注热点,人们试图通过弘扬儒学来振兴中国文化,并解决价值失范、道德沉沦的问题,这种想法反映出一种良好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如下问题却缺乏冷静而深入的反思:儒家文化究竟为什么成为两千年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当今社会,儒学得以成为主流的那些支撑因素是否还存在?儒学中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儒学?另外,西方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以来的新的思考方式与儒学是否真的具有相通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应该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韩国古代文学以汉诗创作为主流。根据确凿的史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主要是儒、佛)最晚从秦汉时代就已传入韩国,并产生广泛影响。本文从思想文化对文学影响之角度,征引大量文史史料,动态描述了儒学在东传过程中对韩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往人们多关注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关注教育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文章通过考察"关学"的兴起、宗旨、特征及在地方社会传播的机构等,阐述和论证了关学理论及其传播对于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地方村落中个体的"德行",也表现为村落整体的特征,更表现为关中地方社会的特征。正是因为"德行",地方社会村落的再生产才得以继续,关中地方社会也得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后,尚武思潮勃然兴起。作为对中国文化重文轻武传统的拨乱反正,晚清思想界大力倡导国民尚武意识,鼓吹军国民主义,宣扬“铁血精神”,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普及和培育民众的尚武意识。尚武思潮所推崇的文化精神,为先进的中国人极力倡导的近代文化意识增添了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因在儒学被定为主流思想后倡导道家复兴而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潮,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特征,但玄学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还是对传统儒家的继承和改进,从而使之适应于魏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由于社会阶级原因及统治者的高压黑暗政治,玄学家们通过道家理论阐释传统儒家思想,使之与当时统治者用来追求利益的"假名教"区分开来,营造出一片传统儒学价值观的净土。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本《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此为司马先生继"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五卷本"大道哲学通书"等专著之后,又一部令人称道的力作。全书以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次大开合为构架尺度,叙述第一次开合的精神史。"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备于唐虞,经三代而浩荡于天下",[1]第一次开合,以伏羲、炎黄、唐虞为本原时期,夏、商、周三代为中正时期,晚周为逸出时期。全书共十六章,前八章"溯源",叙述上古及三代文化精神的发展:以远古岩画、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话巫术、宗教祭祀为载体,人类的生命意识经历了自天道精神至祖先精神的觉醒;此后伏羲、炎黄时代人文精神的发端,推动了唐、虞时期华夏民族国家的建立;夏文化之正德、厚生、利用,殷商文化之虚静、深厚、仁爱,周文化之刚健、中正、典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以超越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9.
传统对外观念对晚清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古代没有近代外交观念,实施的是所谓羁縻之道,其"羁縻勿绝"观念成了清政府议抚求和的直接理由,并融入到条约关系之中。历代王朝的"怀柔远人"和"一视同仁"观念,将与他国交往视为单向赐予,在晚清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进行勒索,且得以均沾他国所攫取的各种特权。"因俗而治"和"不治治之"的观念和方针,对清政府让弃主权产生了深刻影响,且在涉及朝贡关系的交涉中也处于被动,但其中蕴有尊重他国主权的要素。春秋时期产生的"要盟无质"或"要盟不信"观念,在列强以武力强迫中国订立不平等约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转为本能的抵拒,并留下了具有某种价值的思想资源。其他如天朝观念等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对外观念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含有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整体主义思路由来已久,至现代新儒学而达其高峰。通过对传统儒学整体观的阐发及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新儒学建立了一套能够融合现代意识的新的整体主义论说构架。本文认真地探索了这种整体论话语建立的逻辑基础,并指出其向实践层面上演绎可能导致的一些偏差,尤其在全球多元对话的今天已经面临的严重危机。因此而以为儒学发展的下一思路应当是从对整体主义/本体论的舍弃入手,并借此而从新儒学中步出,趋向一更富包容性与广泛现实品格的当代后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