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琳 《文化学刊》2016,(4):41-43
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什么称为"装蒜"?债务多为什么说"一屁股债"?这是大家颇感兴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装蒜"最早写作"装酸"。"酸"有假装斯文、装模作样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义,故写成了同音字"蒜"。口语中表示欠债时,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词,"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债"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名重一时的新安派布衣画家戴本孝,善画山水,艺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而"我用我法",画山水尤其强调"师法自然""以天地为真本",并以篆刻"师真山"(见封底)为铭。人类社会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是不断认知自然的智慧升华。就画艺本身而言,"师真山"少不得临摹前人山水画作品的研习历程。所临习前人作品的山水,已非"真山水"矣。因而,"师真山"所创作的那已非"真山"的山水画作却是由画艺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同义词指的是一组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本文以同义词"作"与"做"为例进行辨析,首先从历时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做"两个词的来源,然后从词汇意义、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角度来辨析这一组经常被人们混用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5.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儒学内圣之道以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导致重人治不重法治。必须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中"礼法合治"的精神,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黄征  周慧 《文化学刊》2016,(4):44-51
本文针对近期媒体与某些专家提出来的"林阴道"为"林荫道"之误的说法作了批驳,用文字学的造字原理和汉字发展史"阴"早于"荫""林阴"早于"林荫"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林阴道"一词不误。  相似文献   

7.
正"看不见的宣传"是高水平的传播,需要传播者发挥更多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建立在对"看不见的宣传"的理论自觉基础上的。有些困惑不免横亘在前往理论自觉的道路之上,比如"为什么是宣传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传播"、"开展看不见的宣传与一般意义上强调传播策略有什么区别",等等,这些显然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为什么仍有对外"宣传""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是业内许多人研究和呼吁过的,认为这更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和相关领域的内  相似文献   

8.
正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访问讲学的林先生,从闽入浙,行迹遍布海内外,然终归老"浙里"杭州。故其"十三点"者,无不熏染有"浙里""浙气"。此气者何?江南诗意、西子灵秀也。说人"十三点",多少有语带嗔怪、取笑、调侃之意,语虽不够典雅,但听着也不至于生气、怪罪,算是吴语方言中的高频俚语俗词,使用广泛,具体含义要看语境,复杂而微妙,趣味无穷。有时情侣之间一句"你个十三点",反倒让人暗生欢心。尽管如此,自称为"十三点"者恐怕少之有少,自称为"十三点"并引以为荣者,更是难得。在浙江文化艺术界有"老神童"之称的林乾良先生可算一个。  相似文献   

9.
"其他""其它"只是历史上的异形词,而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它"摒弃,因为"其他"一词当中,"他"作指示代词解,此一意义在今天仅有唯一的记写字形"他"。现代汉语中,"它"已无"别的"的义项。所以"其他""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是异形词,"其他"是表示"别的"的意义的唯一标准词形。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图形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的描述,发现"康""享""游"这三个生活文化密码。通过对密码的破译,我们还原了中国文明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一个工作与闲暇和二为一的整体性方式。正是这种整体性生活方式,保证了生命价值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创造和持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化密码的破译重组,笔者构建了"康享游生活"的新概念,为当前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旅游养老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从传播学角度,以"今日俄罗斯"传媒集团(RT)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播战略,探索对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一、西方媒体构建的俄罗斯刻板印象通过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时使用的关键词发现,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受众对俄罗斯的认知更偏负面,与俄罗斯国家形象相关的高频词是"严寒""熊""套娃""监狱""无法无天""贪污""专制"等。有一些媒体  相似文献   

12.
河西 《文化学刊》2008,(5):22-23
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收录了《中国的民族性:"思想包袱"与文化"危机"》一文,文中说:"听说王元化先生主张彻底批判旧文化,我是赞成的。"熟悉王元化著作思想,并且了解王元化与熊十力关系的读者大概都不会相信王元化有过这样的主张,恐怕季先生的记忆终究是不确的罢。  相似文献   

13.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赵孟頫和"四王"是中国绘画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赵孟頫"古意论"的提出是宋代绘画向元代绘画的转型,并一改南宋以来画坛萎靡不振之弊,其崇尚"古意",托古改制,借古以开今。与赵孟頫相比,"四王"注重师习古人,但因他们的作品中又常常带有"摹""仿""拟"和"法"等题跋,而招致泥古、保守的非议。而"四王"提倡的"师古"本意是为了追寻画道的正统血脉,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促进文化"走出去",江苏在实践中开拓思路与模式,创新传播形式和载体,探索针对异域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积极主动"借船出海"广辟渠道,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基本做法(一)树立特色品牌,彰显文化魅力近年,江苏以"凝练文化精髓、传播文化基因"的思路,打造了诸如"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美好江苏"等一系列集系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外宣品牌体系。"感知江苏"是以整合文化艺术、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抬杠"为什么有执意争辩的意思,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民间为了解释"抬杠"的由来,捕风捉影地附会于某一民俗事象,甚至随意编造一个故事,都不是真正的词源探究。"杠"的本义是粗棍,用作动词,有用杠子顶住的意思,再引申为泛指顶撞。如果用语言顶撞人,那就是抬杠。"抬杠"是言语争辩义之"杠"的生动化表达方式。"顶缸"指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关于此义的由来,前人有两种解释,但都经不起推敲。本文认为"顶缸"来自"顶杠","顶杠"是顶替义之"顶"的生动化形式。因"杠""缸"同音,而且"顶缸"比"顶杠"更为形象,因此多写作"顶缸"。  相似文献   

19.
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阐述的时间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时间观截然不同。他提出了一种理解时间的全新视角,主张从人的内部世界感知时间。而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由于没有正确的时间观,一生都与时间纠缠不清。本文基于奥古斯丁的时间理论,诠释昆丁的"时间情结",探析昆丁是如何禁锢于"过去",并沦为时间的囚徒。  相似文献   

20.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