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平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
这里所说的"亮",是指语言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中学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还能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而对议论文,则认为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去"粉饰".结果语言常失于枯燥单调、苍白无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要想以理服人,同样需要文采情趣.文中有几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的妙语,可使全篇生色. 相似文献
2.
3.
自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语言运用作为发展等级中的重要内容以来,人们开始纷纷地关注起作文语言的运用,那些阅卷者也毫无吝啬地把高分付与那些作文语言亮丽的考生。 相似文献
4.
议论的写作十分重要,而议论语言的重要性却没有引起写作应有的重视。语言是检验章写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议论也是如此。从初次学习到高中毕业,议论语言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学生中普遍存在议论语言色彩不鲜明的问题。或在论述过程中该概括时不概括,或在论述前后该议论时没有议论,或通篇章语言都十分平淡,缺少应有的采。 相似文献
5.
6.
这里所说的“亮”,是指语言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中学生在写记叙文和散文时,还能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而对议论文,则认为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去“粉饰”,结果语言常失于枯燥单调、苍白无力。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要想以理服人,同样需要文采情趣。文中有几处鲜活生动富有文采的妙语,可使全篇生色。 相似文献
7.
史代平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2011,(1):20-21
在作文评分中,语言是个重要标准。许多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势,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的说法,以显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相似文献
10.
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文采则是其血肉,灵肉不可分也。议论文要想以理服人,同样需要文采情趣。文中有几句鲜活生动富有文采的妙语,可使全篇生色。议论文也要“靓”语言!下面就如何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高考中的一大板块,很多学生平时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负担,考试时又担心自己得不到高分.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写议论性散文,我觉得作文要是做到以下几点.应该就会“亮”起来。这里的“亮”不是“漂亮”的“亮”.而是指文章有“亮点”,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提起语文高考中的作文,不少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考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确,考场作文时间短,要写好实在不易。那么,如何让考场作文亮起来呢? 相似文献
13.
14.
语言是文章的脉络,青年作家马小淘说:好的语言可以拯救一个平庸的故事,好的语言可以提升文字的级别。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灵动起来,应依托文本,关注表达形式,抓住特色语言,破解表达秘密,习得 相似文献
15.
许素平 《中学生读写(初中)》2006,(3):26-28
在议论的写作中,许多学生只是抽象地说理,概念化论述,使得章单调、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章的表达效果。如何以生动形象的说理和具体可感的阐述说服人、感染人,如何使议论的语言亮起来,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作文这种创造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这就要扮靓作文的语言。精心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灵活选择句式、妙引名言佳句和认真刻画细节不愧是扮靓作文的语言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议论文是考生在高考中常用的文体之一,但最近两年高考中得高分的议论文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议论文太过平庸,不出彩,难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笔者想以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和优秀作文为例,谈一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是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也是应试作文中容易得高分的一种文体。但很多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判断是非好坏的观点加若干例子的堆砌,很少作深入地分析说理。即便说理,也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深不透、不疼不痒得说几句套话,简单评述一番,了无新意。那么,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说理深刻呢?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虑试作文的水平?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文独领风骚已七年。其中,议事论理的考生不在少数。然而,高考成绩一下来,就听到考生说,我的议论文不错,才给40多分;也见到过阅卷老师说,这写的是什么?一方觉得冤枉,一方认为宽大。通观作文总体成绩平均分基本在45左右,而被阅卷教师称为“大路货什么”的,让人叹为遗憾的多密集在40左右这个档次,低于平均分,如果把40多分的作文和同体高分作文及操作规则作一比对,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写作时并非不要体.必须转换成具体的体(记叙、议论、记叙性散、议论性散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邻近高考,再回头系统训练已不现实。据笔了解,写作基础较差的考生普遍感到写成规范性议论容易入手.因为它“有规可寻”。可由于平时疏于积累.以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