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德育有时过于注重制度化的方案,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人格的孕育作用。当然,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也有其特定的效能。只有刚柔相济的整体性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体系。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1.日常性:学生天性的裸露赫勒及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  相似文献   

2.
3.
徐晓东 《中学教育》2008,(10):46-48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更有其特定的功能,只有刚柔相济、充分发挥柔性的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德育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的德育工作才是完美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谐调发展和学会的全面发展,在党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学校应加强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吴神达 《教育探索》2005,2(8):84-86
学校规则的德育功能是学校规则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则因其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和德育方法而成为学生道德实践的“路径依赖”。学校规则具有七方面的德育功能,同时它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主要论述语文的德育功能特点及其在学校教育中体现的三个基本方法:1.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离思想品德教育于写作教育之中.3.在课外活动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人不可须臾分离的活动领域,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学校生活是多种形态交织的特殊生活,既包括有计划的教育生活,也包括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生活通过课程复制和传递着课题化的世界,具有被动性和封闭性特征。而学校日常生活则可以引发学习主动而自然地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学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路径。为此,教育者应重视日常生活文化育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但这种路径也存在复合性、不确定性等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反思性的学研文化,开展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批判与改进,从而为学校生活育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培养“发展型道德”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负担的任务。重点分析了“发展型道德”的涵义,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道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发展型道德”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校日常生活因具有天性的裸露、与道德时刻照面、教育的无痕性等具有重要的人格孕育作用。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制度化的策略, 使制度无限膨胀,几乎塞满了学校生活的所有空间,使日常生活的这种教育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阻碍。我们可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等多种策略来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社区居民个性化生活。其理论依据是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现实依据是社区教育促进日常生活由"自在"向"自为"转变,促进日常生活个体由"特性"向"个性"转变,促进日常生活主体由"世俗化"向"个性化"转变。通过日常生活个性化个体的构建,日常生活成为富于诗情的有意义的生活并具有利他性。社区教育核心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联结。  相似文献   

11.
12.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特色之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国学校德育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在兼融东西古今德育之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色。这就是: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与时共进,坚持开放性;循序渐进,重视系统性,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齐抓共管,倡导综合性。这对于我国的学校德育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正>1.道德观念游离于学生的行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如果只是调节人的外在行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很难得到合理性的满足。生活的公共世界是由人们的交流和行为契约组成的,生活就是道德自觉的践行,学生的精神世界走向贫瘠,就谈不上人格素养的形成。2.德育实践处于边缘化。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位置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没有突出德育的重要位置,而仅是理论化的呈现,因此道德的权威性降低,德育实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谢妮 《教育学报》2006,2(6):91-94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通过对武术教化功能之内涵的研究,结合学校道德教育之实际,对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德育的环境下其内涵进行初步探索。武术作为民族体育,其不仅有与西方体育一样的锻炼功能,更由于武术与中国道德伦理价值观的紧密结合,且由于武术项具有军事性,具有搏杀这个属性,因此对于习武者道德水平的重视,作为武术文化体育的一部分,显得格外重要。此外,武术始终与宗教、军事、医学、伦理等结合在一起,没能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尤其与伦理的结合尤为紧密,这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结构所构造的泛道德化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武术同样也具有了"准体育"这个特点,并指出,中国武术具有"先德后艺,以艺量德"天人合一,尚中贵和"遵从礼制,严格等级"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重义轻利,诚信守诺"这些特点,并将其概括为尚德、贵和、尊礼、入世、信义。通过中西方体育的比较,指出武术在学校教育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在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机能的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伦理道德层面施加影响,并且将其适用于学校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最后,对于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学校德育的背景的内容进行了诠释,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学校日常生活就是学校文化生活,是教师在学习组织中的生活,更是教师熟悉的教育教学生活。学校组织的本质属性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行政制式的组织,在学校组织中,领导的主要发动者应是教师。但是长期的工具性劳动使教师处于学校管理的底层和边缘。要实现教师在学校中分享领导并成为领导的主要发动者,除学校努力之外,还需要教师个人努力。教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努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生命自觉,提升自我价值;从组织边缘主动走向核心,分享组织领导;从外求指导到内求反思,改变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时代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造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提倡主体道德教育。文章论述了实施主体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构建主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实施主体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文冶与教化。”《辞源》明确指出了“文化”一词的教化功能。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已经给教育本身带来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把学生“扶上路,再送上一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