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2003年5月教育部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颁布了“新课标”,从此,“新课标”就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颁布“宪法”的同时.第一时间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  相似文献   

3.
4.
读写新闻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笔者通过张竹坡批注解读《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理解其中所体现的大悲悯情怀,了解晚明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作者自然主义的描写背后所隐藏的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领会《金瓶梅》的精神实质,从而正解千古名作——《金瓶梅》。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笔者通过张竹坡批注解读《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理解其中所体现的大悲悯情怀,了解晚明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理解作者自然主义的描写背后所隐藏的对明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领会《金瓶梅》的精神实质,从而正解千古名作——《金瓶梅》。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 ,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集中描绘了一个“当户织”的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人们研读这首诗 ,大多都认为木兰是一个既智慧又勇敢 ,既孝顺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十几年来 ,艰苦而单调的军旅生活 ,保国与思亲的矛盾心理 ,都没能动摇她征战疆场的决心 ,她身经百战 ,出生入死 ,屡立战功 ,凯旋而归 ,却拒封辞赏。她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谦逊、不慕富贵 ,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些理解都不错。但我认为 ,木兰辞官还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8.
四百年来,《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一直是个聚讼纷争的话题。本文对这一话题的研究史加以描述和总结,并对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辨析反思。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第三部分刘兰芝19归娘家,其母惊诧地追问:“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此时的刘兰芝,必定是有苦难言的。“兰芝惭阿母”的“惭”就是当时兰芝神情的表现。那么“惭”作何解呢?据悉新版教材的注释与旧版本的相同,为“兰芝很惭愧地对母亲说”,人教版中师教材和高教版中专教材均为此说。后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该句的注,为“惭阿母,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性描写应该是具有储蓄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性描写;怀描写健康与否,不能以作是否“敢于署名”作为衡量的标准;一部学作品是否能卖高价,取决于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决不能取决于其中“色情字”的多寡;材料的取舍,则由作品的主题和创作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11.
一只鸭冲出木门,“嘎嘎”地叫着直奔庄园弋湖。 “站住!”传来一声幼稚的声音。原来是小男孩,也许他是想和鸭子玩,结果却把鸭子吓跑了。到了湖边,鸭子轻轻踮起双脚,翅膀拍了几下,拖着略显臃肿的身子跳进了水中。平静的水面顿时荡开了一圈圈的涟漪。水草边正休憩着的小虾显然受了惊吓,小尾巴微微一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荷花上的蜻蜓也飞快地盘旋而去。看着渐行渐远的鸭子,小男孩气得直跺脚,  相似文献   

12.
教学《边城》(节选 )时 ,“船上人喁喁说着话”一句中“喁喁”的读音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 :有同学说应读 y幃ngy幃ng ,有同学说应读 y挷y挷,并且都说是查了工具书的。文中的“喁喁”到底怎么读 ?做教师的我实在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满意的回答。查《新华字典》1 998年修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中的“唧唧”,解为象声词,向无异议。可它象什么声,则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解释:①织布声,②叹息声,③虫叫声。  相似文献   

14.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能读到这样的人读本,我的人生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可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除了教科书,我所能接触到的最多只是些古典小说之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读过的书会内化为他的生命本身,影响他的整整一生,特别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更是越早越好,等到长大了要想再补课,就有些晚了。  相似文献   

15.
霍治平 《教育》2007,(3S):63-63
案例 长春市某中学一年级学生小超因成绩不好及多次违反课堂纪律,被该校劝退回家。其家长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学校此举违反了《九年义务教育法》。  相似文献   

16.
很高兴拙《语“姓”什么?》(见本刊今年第3期)发表后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认识语教学,特绘制了一张图奉上,并扼要地作点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戏剧单元教学时,一位学生问, 《窦娥冤》是节选第三折,其中“一折”的“折”是不是相当于“场、幕”, “一折”是否就是“一场、一幕”?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也这样注释:折, “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一场。”但此种说法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折、场、幕”讲清楚,以便区分。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他又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分子,从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看,中西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地杂糅在一起:作者的描写方法是中国式的、传统的,而人物的性观念(也是作者的观念)则是西方式的、反传统的。文章探讨了其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收有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其中第二节谈到王道士刷白了敦煌石窟几个洞窟的洞壁,又看中座的塑雕不顺眼,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我以为,这里的"委曲"是"委屈"之误用.  相似文献   

20.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