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曾多次被借鉴于新闻学和新闻受众学的研究,然而研究者较多地提到接受美学的启示,却忽视了新闻接受与文学接受的重要区别.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在比较文学接受与新闻接受的同时,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指出新闻接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3.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4.
学接受理论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泽学派首创。该理论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本仅就视野转换分析典型人物报道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闻美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新闻美学的美学观基础、新闻美学的方法论基础、新闻美的内容凝聚与形式积淀等三个方面,对新闻美学这门集美学理论和新闻学理论于一体的新闻学应用学科进行论述和阐释,以期提供建立新闻美学演绎体系的基础理论,并使之胜任引导新闻事业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美学使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佟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51-52,48
接受美学是在对纯本文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的反拨中形成的理论,其核心是从受众的接受角度确立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虽然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读者,但是其理论对广告文案创作似乎更具价值,尤其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提升广告文案写作水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8.
彭国栋 《传媒观察》2007,(10):53-54
新闻学理论在最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新闻学理论体系和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等都形成了交叉融合的互动关系,使新闻理论拓宽了研究视野,深化了学术内涵。本文将引入视角理论,对新闻的叙事报道进行透视和反思,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新闻学和美学的内涵分析,揭示出新闻美学是新闻学与美学规律的完美结合,是美的规律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朋友:你的来信谈到,当今我国新闻事业正迎来生意盎然的春天,新闻学研究方兴未艾,专著、论文日丰,既为之感奋,同时又不满足,觉得新闻学研究仍是囿于自身学科的理论及业务的圈子内。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眼下各学科趋于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新闻学也应拓宽天地,取其它学科之长,丰富、充实自己。你特别提到美学已在现实生活的许多领域开花、结果,诸如技术美学、劳动美学、环境美学、旅游美学、医学美学、服装美学……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如何呢?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我也有同感,愿与你交换一些看法,并借此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新闻界同行。该从哪儿谈起呢?还是先从新闻能否与美学结缘开始探讨吧。有人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美学是“阳春白  相似文献   

1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新闻美学应该定义为研究新闻学的科学,新闻之美则是以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传播新鲜感强的新闻.新闻的超越之美,是基于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和客观创造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内在价值和其社会影响进行的客观分析所创造出来的美感.这种创造规律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融合了新闻学研究中的新闻的写作体裁的基本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新闻实例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结合分析,探究新闻之美的超越之美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闻学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内容,从狭义来说,是专指新闻理论,即理论新闻学。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原理等)、应用新闻学(对新闻实践和新闻业务的研究)和历史新闻学(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术发展史,著名新闻界人物志等)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为了推动我国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使之与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学等学科形成良性互动,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蒲震元教授、杜寒风副教授等筹划、组织,在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部设置了2000级博士生课程“美学前沿”,邀请中华美学学会部分专家主讲。这是全国高校非美学专业博士生首次开设美学课程,该课程面向北京广播学院各层次学生开放。 从2000年9月至12月,“美学前沿”课程共进行了十个专题的讲授,包括:“美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教授)、“百年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茹子 《新闻记者》2006,(7):50-50
新闻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播是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新闻学给传播学提供了依据和启示、业务经验和用武之地,传播学大大拓展了新闻学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深度。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新闻学和传播学都是二级学科,其上的一级学科就是新闻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新闻与传播通论》使新闻学和传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西方的一种文学理论思潮,一种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教授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教授率先从事文学的接受研究,并创建了独立的理论——接受美学。不久,这种理论便在欧美、日本及苏联等国产生影响,并开始流行于文学批评之中。我国的文学理论界也对接受美学给予了关注。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和评价接受美学的学者章国锋指出:“接受美学丰富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端于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研究思潮.接受美学的应用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探索更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一理论结构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2,(1)
本文采用自动化内容分析方法,对2021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做出全面的综述,尝试以此为基础归纳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总体而言,数字新闻学新范式的崛起显著地推动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体现出了三种基本趋势。第一,新闻学研究正逐渐超越技术工具论的视角,而融入了更多思辨逻辑,体现出了技术哲学和媒介生态学思维日益深入的影响。第二,对"以数字为背景"的新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新闻学研究最具理论活力的范畴,印证了数字新闻学在理念上对经典新闻学,尤其是新闻社会学范式的延续。第三,现有的新闻学研究体系对规范理论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数字新闻伦理研究尚未很好地融入数字新闻学的一般性理论体系,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罗杰·夏蒂埃的阅读研究对接受美学理论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夏蒂埃对于阅读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积极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出于阅读史研究的主体性的要求,夏蒂埃更加强调文本物质形式以及读者的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可以说,夏蒂埃对阅读的研究是对接受美学的扬弃,是将接受美学借用于书籍史研究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9.
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始于17世纪德国。20世纪初新闻学研究全面展开,主要以美国、德国为中心。我国自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会起,开始研究新闻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新闻学研究有了较快发展,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新闻心理学、新闻思维学、新闻人才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教育学、新闻美学等著作不断问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很有必要加强对业余新闻写作的研究。目前我国有一支300万人的业余通讯员队伍,而专业新闻人员只不过10万人左右。这么多的业余通讯员的实践活动,应该有一门专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杨保军 《新闻界》2020,(1):39-45
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科层面,实际存在着多种名称或概念(有些准确,有些模糊),诸如新闻学、党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但又互有区别。最基本的关系是:党报理论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立场和基本方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就是以中国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特别是以"党媒"新闻宣传活动、新闻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党报(党媒)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闻学。其中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特征描述,"社会主义"则是当代中国新闻学性质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与新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的价值取向上虽有相同之处,但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