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就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城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目标和合作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旅游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分析示范区旅游业与长三角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业产业体系、保障体系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时代要求的安徽职业教育应承担起助推皖江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此,安徽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制度创新,着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打造面向人人的公平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努力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结合,建立资源共享的优质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着力与劳动者职业生涯学习需求相协调,形成伴随一生的终身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园区合作共建成为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形式,本文对园区合作共建的理论基础和几种主要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皖江示范区的整体长远发展,探索园区合作共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思路,并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推进皖江示范区园区合作共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优势产业相似法分析发现皖江示范区有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是区域发展过程的一种正常现象。当前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的所表现出来招商引资过度竞争,并非是产业同构所引起的,而是政府行为所致。促进皖江示范区产业协调发展要制定好和落实好区域规划;做大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特色和巨大动力。加快东向发展,必将使安徽在与长三角的产业融合和互动中,加快产业空间组织的重构和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安徽工业强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旅游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推广企业的文化,使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分析皖江城市带开发工业旅游的资源环境、区位环境、交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基础上,结合区域内工业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整合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区域工业化步入中后期,进入“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型发展阶段时,不但出现了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态势,而且也出现了以“人本、创新与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以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以创意产业的链接耦合方式,来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变革与进步。目前长三角区域正步入创新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长三角各区域的文化建设还处在自身建设的阶段。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步入创新导向阶段时,应通过确立创新价值导向,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推进精致化行动来支持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旅游企业面临的问题,例如购物萎缩、旅行社间的恶性竞争、导游服务质量下降、各行政区配合不够等日益突出,要继续发展长三角旅游业,必须采取健全旅游法规,加强营销投入,加强培训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研究承接效率为目的,对承接地承接目的、承接产业和配套措施进行了分析。发现以提升式承接为目标,结合对皖江地区的SWOT分析突出重点承接产业,并以人才和研发为配套手段,注重发挥文化和精神作用,同时考虑长期和短期利益,可以提升承接地承接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既是区域间产业调整的互动过程,又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成熟产业,开发和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虽然皖江城市带通过充分利用安徽省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与相关地区的资源禀赋的分析,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集群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剖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必要性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计算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发展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加速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14.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资过度竞争,其宏观体制机制原因是地区利益驱动、政府考核使政府行为发生错位;内部原因是区内产业定位模糊,产业发展规划缺乏衔接,产业协调能力不足。解决过度竞争、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问题要从国家层面和示范区内层面做起,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产业布局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各地产业发展方向,招商引资实行项目条件备案制,工作的重点从以制定优惠政策为主向加强自身投资环境建设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区域强势经济的一种全球性普通现象,凡经济发达地区,多是产业集群旺盛之地。文章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其产业集群状况,指出长三角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这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集群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方产业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是密切互动的。皖江示范区必须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地方高校知识、人才、技术等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应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改革,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参与示范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项目,服务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创新,在地方产业转移升级中承担相应职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可持续发展从思想走向科学,从思想走向实际行动,旅游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兴起并应用于一些产业。其产业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的特性,要求建立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使其产业发展更加生态化。因其旅游业涉及人数多,关联带动效应明显,在旅游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有助于推进社会公众环境伦理道德、旅游者绿色消费理念的树立,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了减少旅游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及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需要对旅游循环经济与生态化采取产品导向、环境管理、延伸生产者责任和导向、环境伦理导向等策略进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控,以促进旅游循环经济与生态化的良性发育与运行,使旅游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庸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最早出自《论语》,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 ,提出执行中而权 ,反对执一。秦汉之际儒家写成《礼记》一书 ,列专题讨论中庸。宋代程朱把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礼记·中庸》被抽出注释 ,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元明清把“四书”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极大地普及了中庸的传播。中庸思想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南通“南三县”与“北三县”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不利于南通统筹区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南通江海联动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借鉴江、海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国际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统筹制订联动开发规划、合理构建区域协调机制、科学选择空间开发模式、优化配置沿江沿海资源等途径,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整体结构和布局,有效控制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