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叫板”本来是一个意义比较单一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人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但笔最近翻阅报纸杂志时.发现“叫板”产生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这个句子是不是连动句?何联合教师认定它不是连动句(《这个例句不是连动句》,载于2000年第1期《小学教学研究》),其理由主要是:“有动作,至少两个;动作有次序,动作连着动,动作连得紧;动作是同一个对象所发出”,这是连动句的特点,而“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中的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牵着毛驴’只是表示东郭先生‘在路上走’的方式”。并非“连着动”,“不存在连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中多次出现“师父”一词,如:“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书写时经常会将“师父”写成“师傅”。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4.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5.
如果有人问:教师是一种什么职业?通常的回答是引韩愈《师说》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师”的解释与古人几乎如出一辙:“传授知识和技艺的人。”这些理解实际上都认同把教师的主要作用定位在“传承”上。我们还可以从古今诸多的词语或成语中进一步找到这种理解的印迹:“薪火相传”、“一脉相传”“家法”“师承”等等,这很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形式,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各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如何向小学生播撒戏曲种子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下面以《戏曲简介》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课前预习丰富感知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是学生掌握戏曲常识的第一步。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我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材上戏曲的有关知识,并让他们特别留意听一听戏曲唱段,看一看戏曲节目,要求他们每人学唱一句戏曲唱段,学做一个戏曲表演动作,通过有目的地预习,让学生对戏曲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觉,为上课学习新知积累丰富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8.
第3小题第①句标准答案为“云集”。《现代汉语词典》对“云集”的解释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这个解释表明,该词是一个描述性动词,“云”对“集”情态具有描述作用。描述性动词在句中往往充当描述性谓语,可带补语,不能带宾语。贾谊《过秦论》有这样的例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该句“云集”的用法,正体现了其描述性的特点。“云集”还有“从各处来”这样的意思,决定了该词是趋向动词。而我们知道,趋向动词能用于动作的进行或完成,很少用于动作的持续。比如来、去,我们可以单说“来”、“去”,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0.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贵刊在2006年第7期刊登了王敏勤教授的一篇文章《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一个小标题为:“低水平的教师教知识,高水平的教师教方法。”另外在文章中还写了这样一句:“真正高水平的教师上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王敏勤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12.
雪江 《今日中学生》2006,(10):17-17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走在梨香院外,偶然听到两句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不觉心中一动,又听见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越觉有味。再仔细听时,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泪如珠落.是什么曲子如此动人?原来是汤显祖的戏曲名作《牡丹亭》。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4.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吃”,它多用在“元人戏曲和明人小说里”。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中,“吃”字式便是占第二位的被动句式。“吃”,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吃”的宾语自然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如果这种受事宾语成了叙述的对象即作了句子的主语,这个动词“吃”便会引申出“承受”、“遭受”、“感受”、“捱”等义项。例如:  相似文献   

16.
也谈“连动式”与“偏正式”江苏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陈丽《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4期上的《“连动式”与其他动词连用的区别》一文中认为:①“他去图书馆看书”是连动式,因为“去”与“看”这两个动作是连续的,它们之间是目的关系。②“他坐着看书”...  相似文献   

17.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18.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20.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