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萧红散描述的是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本试图从萧红散所表现的情态出发,解读萧红在特定时代、特定历史和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的散文既忠实地记录了他的生活历程和思想演变轨迹,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面貌,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4.
保罗·高更——在原始中创造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在困顿与疑惑、矛盾与挣扎中,我们经历着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间推动着生命的轨迹,惟有精神留住了生命的意义。保罗·高更(1848-1903)与塞尚、凡·高同为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画家。对现代文明社会而言,他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出走者。犹如远行的帆,他不愿在风平浪静中停泊,甘愿乘着风扬帆远行。高  相似文献   

5.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6.
不管是黑白胶片时代容易泛黄的珍贵照片,还是数码时代批量浏览的照片,人们无非借它留住生命中一个或多个美好的刹那,为生命留下美好的记忆而已。所以,不管是黑白胶片时代还是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的作用就是留住记忆,但记忆不是让人过分沉迷过去,而是要让人在追述过去的时候向往新的生活,让生活更加鲜亮。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生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他认为那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死亡。他蔑视礼教习俗,痛恨工业文明社会的传统。通读他的作品,可以领悟到不论是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还是建立理想世界的努力,劳伦斯都在竭力弘扬生命的力量。他本人的生活轨迹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及探寻。本文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生命在劳伦斯作品中的表现,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伦斯的作品及其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朝花夕拾》笔意纵横,思绪跌宕,既叠印着历史的轨迹,氤氲着时代的氛围,同时也凸现了作者的个性,流露出作者的真挚,因而其意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对个人往事的回忆。与此相应,作品笔法灵动,不拘一格,从具体手法到整体结构都表现出高度的自由性,而又体随意走,随物赋形,或散或聚,各成一体。  相似文献   

9.
腾飞的巨龙     
杨艳华 《高中生》2009,(23):68-68
萧萧风雨,轻拂着时代的轨迹。大江东去,沧海桑田,历史的画卷被永远地镌刻在古老的生命里。拉开历史的帷幕,听!冲天的厮杀声,叫喊着生命的悲壮,马蹄声撼动着生命的脉搏。一声声惊雷响彻云霄,乌云笼罩的天空射下了缕缕阳光。一条沉睡的巨龙——我的祖国,在无数次的冲击中苏醒了。  相似文献   

10.
好书大家读     
《新读写》2020,(1):31-31
《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白先勇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文坛大家白先勇向全新作品集,书写一个时代的生命轨迹与历史魂魄,是故事的日积月累,更是填不满的文化乡愁。作者在字里行间深感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这些人、那些事,是永远回忆不完的人生财富,折射出他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及审美理想。白先勇用毕生的沉淀之笔,描绘了一幅至真的生命画卷,引领读者逐渐碰触热得发烫的文学家胸怀。  相似文献   

11.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宝树先生的散文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探询生命的本质,无论游记、状物散文还是写人叙事的散文,都表达了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肯定、敬畏、热爱和礼赞。这使他的散文在充满怀疑与否定精神的当下独树一帜。这既是其散文的优长,同时也显示了其文些许不足。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博通今古、趣涉四方,在进行散文创作时,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将自己的史学观、对历史的理解、以及由此缘发地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在其史著洋溢着文学散文之美的同时,使其文学散文创作富于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从而更加焕发出别样的姿彩。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史学修养使欧阳修的散文带上了浓郁的史学色彩,这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不同散文文体的写作及风貌。  相似文献   

14.
《蹉跎坡旧事——一代农人的耕读梦》的作者是湖南浏阳退休教师沈博爱老先生。这本自传体散文记述了沈老先生一生坎坷的经历,从他个人的历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镜像。  相似文献   

15.
郝建生的散文集《纤云流月去无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在他笔下,处处透着真诚豁达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思考和深切追问,使作品带着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而这一切都源于作家身上所特有的良知和风骨。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朝重臣陈延敬,因政治声名显赫,而晓者甚众,其文学成就亦颇为卓著,然却未能引起学界重视,研究论述其散文之作更是瘳瘳。将其散文创作大致分为讲经论史之学术文章、参政议事之公牍文章、繁杂得体之日常文章并加以分析,探讨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鉴证其“燕许大手”之誉。  相似文献   

17.
敏歧的“荒原”系列散文诗在借用艾略特“荒原”意象时,无论从精神特质,还是精神底蕴上,其总体的精神气象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敏歧诗中所塑造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向度和苏世独立的品格魅力,蕴含了诗人自身大半世的人问风雨磨砺;“国家”情感和‘‘个人”情感相互交融,和很多的历史细节一起,融入了他的这些长短之句中。从而让这个系列散文诗,不仅主题突出,而且艺术开掘非常深.人文包容性也非常大,精神理念的阐发和塑造也甚为强劲。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伟人,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了“一代之文学”。由于诗人有着伟岸的人格、高亢的激情和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力,所以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是他人格的最鲜明、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他的诗歌形成了富有创作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0.
许敏歧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散文、诗歌和诗评等,其中成就最高,最具特色的是散文诗。许敏歧的散文诗中,有一个以"荒原"为核心的意象群,也有一个沉思者的身影。"荒原"这一意象蕴涵了他复杂的感情,有绝望也有希望,有疼痛也有深爱。而沉思者的身影则渗透了他创作中的思考,有对已逝岁月的思考,有对生活、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许敏歧的散文诗是"荒原的苦恋",也是"荒原上的沉思"。而这种苦恋与沉思是通过凝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完成的,许敏歧散文诗的语言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外在的韵脚,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