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上桑》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首乐府民歌。所谓“乐府”,原是西汉初年封建中央政府的一种音乐机关,它不仅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还兼有采集文人和民间诗歌的任务。《陌上桑》就是被采集的民歌之一。这种被采集来的诗歌,由乐府配上曲谱,可以歌唱。到了六朝时代,人们为了把这种诗跟没有配曲的诗区别开来,就管他们叫乐府。从此以后,乐府就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它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表  相似文献   

2.
乐府本西汉武帝所创立的掌管音乐的官署。魏晋后把所采集的歌辞也叫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一种是民歌;另一种是文人的创作或拟作。《陌上桑》是前一种——采集的民歌之一。《陌上桑》是一首民间故事诗,一名《艳歌罗敷行》,汉乐府《相和曲》名。是汉朝相和歌古辞。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情形。诗中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诗中穿插对话,形象鲜明,描写也很生动。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题为《陌上桑》,意思是“路旁的桑田”。诗题告诉我们:诗中所写的美女生活在民间。她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具有一种清新诱人的魅力。本诗通过三个层次,从美——更美——完美(最美)。第一层从“日出东南隅”到“但坐  相似文献   

4.
东汉诗人辛延年,模仿同时代的乐府民歌《陌上桑》的表现手法,写了一首主题相同的诗——《羽林郎》,描写酒家女胡姬拒绝贵族豪奴冯子都的调戏,表现了她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品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它载入“杂曲歌辞”。过去对诗中“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不惜红罗裂,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称赞《乐府民歌·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的一朵奇葩,不仅因为其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和感动人心的主题思想,而且更因为其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将《陌上桑》作为诗歌来进行赏析,其高妙的诗法同样会令人叫绝,其中“众宾拱主”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为突出。作者在《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卓绝容貌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 汉乐府,简称“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整理诗辞歌谣的。汉乐府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继承了《诗经》之后,再一次以民歌创作给诗坛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文人诗歌提供了优秀范例和新的推动力。仅从现存汉乐府四十多首民歌里,其中《陌上桑》要算遗留下来的上乘之作,叙述了一个使君(太守)侮辱一个采桑女(秦罗敷)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人们争论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她是邯郸秦氏女。《乐府诗集》卷28《陌上桑》下引《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  相似文献   

10.
相关介绍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时称“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乐府”一词。如初中所学课文《陌上桑》、《观沧海》、《木兰诗》、《敕勒歌》等都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新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苏轼的《东坡乐府》,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也曾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那么,乐府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2.
张志国 《阅读与鉴赏》2010,(4):40-40,34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诗体。乐府,最初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采集、编录、演奏所采集来的诗篇,当时称这些诗篇为“歌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把这些“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成为诗歌体裁的一种。沈约的《宋书》始有关于“乐府”的记载:“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片戋、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首。”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单立《乐府》篇。萧统《昭明文选》对所选录的诗分类时,也划出…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了一位很美的采桑女罗敷。对于围绕她所发生的一切,传统的认识诚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所言:“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被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一类。关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多年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大都肯定它是产生于北朝后期的民歌。其理由之一是,据郭茂倩所述,这首诗最早著录于陈朝僧人智匠的《古今乐录》一书。《古今乐录》撰成于陈充大二年(公元  相似文献   

16.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种穿孔作耳饰的“明月珠”即玻璃。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其实,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材料所证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是一首乐府民歌,东汉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品来,仍觉韵味无穷。它精当的构思,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姑且归纳为四妙:  相似文献   

18.
<正>《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乐府名篇《陌上桑》并不仅仅刻画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好女"的形象,也为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意味深长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陌上桑》是我国乐府民歌中的佳作,也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吟唱不绝,尤为诗家、学者所注目。赏析、注释、译解《陌上桑》的历来不乏其人,共析解注译自也是纷然灿然,各有千秋。其中自然难免有歧义争执之辞,然而,对其中“鬑鬑颇有须”一句,却几乎是众口一辞——“鬑鬑”,须发稀疏貌。颇,略微。鬑鬑颇有须,略微有一点胡须。” 徐中玉、金启华两位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曰:“鬑鬑,胡须稀疏的样子。颇,略微。”朱东润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涉及此句,释曰:“鬑鬑,鬓发稀疏貌。颇,略。颇有须,略微有一点胡须。”《辞海》注释“鬑鬑”一条,涉猎汉乐府《陌上桑》如是云:“鬑鬑,须发稀疏貌。古乐府《陌上桑》‘鬑鬑颇有须’。” 朱东润,徐中玉这些权威的老先生都在这么注,《辞海》这样权威的工具书都在这么解,教的人如此敦,学的人也便如此学,“鬑鬑颇有须”释译为“稀稀疏疏地略有一点胡须”似乎已是很权威的了。然而,笔者每读到此,总觉有疑难解,今不揣才陋学浅,斗胆提出,谨就教于同仁,前辈,以期方家斧正。 关于“鬑鬑”,许慎《说文解字》释云:“鬑,鬋也,一日长貌。从髟兼声,读若慊。力监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