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是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的过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情感态度的养成;终身教育理论的问世,奠定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继续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等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是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的过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情感态度的养成;终身教育理论的问世,奠定了我国远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润华 《成人教育》2009,29(5):28-29
终身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等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是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的过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情感态度的养成。终身教育理论的问世,奠定了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我国成人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国是较早通过立法等方式促进终身学习的国家之一,其推展终身学习始于职业教育领域,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保障相关政策的落实。法国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发源地,其有关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体现了终身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推进终身学习的时候,也应始终把学习者放在主体地位,政府和教育机构及教育者要共同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灵活的、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平台,使终身教育真正起到服务全民的作用,体现终身教育的全纳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具有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适切性,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教育场所,使得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是沟通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现实困境,缺乏制度机制设计,职前与职后教育尚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难以吸纳整合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忽视学习者关键能力培养等。针对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要以学分制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开放、融合、融通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推进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机制, 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终身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现代教育中,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有利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根据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现状,对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的意义,提出了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发展的影响,对职业教育嵌入社区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在国内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将职业教育引入社区教育,不仅能够帮助职业教育走出困境,而且能够推动社区教育向前发展.为此,可以构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形成以知识传递为导体的学习范式,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各层面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系统的、理性的、体现终身学习时代特色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要实现理论与认识创新,关键在于对各类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要赋予新的内涵,具体到职业教育上,就是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创新。这是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也是适应学习者多元化带来职业教育类型多元化的需要;这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内在要求;这是适应国内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是一种能够让学习者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社会的教育理念,其核心要义是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够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育效果不佳。对此,文章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大学教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早在2005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的两个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性规定.辨析两个地方条例,体现了如下一些主要观点:——关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辨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两个概念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学习型社会,但是理念与侧重点有差异.终身教育概念侧重于以政府和学校为本位,提供“教”与知识传播的服务;终身学习概念侧重于以学习者为本位,学习与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与态度,从而实现个人的最大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职业教育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学校的招生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改造这些不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职业学校招生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育肩负着创造新文化的使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过程,还是文化增殖即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创设与实施有关职业教育元知识的课程及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招生及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师范教育因其终结性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改革不在于是否建立定向或非定向性的师范教育模式,而在于改革其终结性的特征。改革这一特征,重要的是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就需要以基础教育为中介,树立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美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且时代内涵日益丰厚,但往往为人忽视;美育具有自身的独立品格,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理应成为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当今更要按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观念转变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现代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感恩是主体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适宜途径,为此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儿童把握好感恩的度;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是为了提高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它们对自由、价值、意义、信念的不懈追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通识教育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途径。OntheScientificEducatYANY(1.OfficefortheHigherEduc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加入WTO,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经济贸易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它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李岚清副总理也在中南海召开的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提出:“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仍需研究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实施双语教育,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补充外语教学,以隐性教育的形式在轻松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将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