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2.
出版社校对职责,多年来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1980年《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虽已做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但由于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从而给正确评价出版社校对的作用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规定中说:“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对这一规定均无疑义。而对“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却有不同理解及争议。有人认为,“发现原稿有错漏及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句话的重心是“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人员不能擅自改动的意思。原稿错漏是原稿加工问题,而原稿加工是编辑的职责。校对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公关闲谈”节目征文,我为他们写了一篇题为‘天达’的公关意识”的广播稿。当播音员尚红念着文稿时,我发现自己写的原稿与正式播出的广播稿相差甚远,许多地方经编辑作了修改。诸如“该单位”、“这个”、“那个”的词句被具体化了,许多文绉绉的成语、比喻被更通俗、口语化的语句所替代。至此,我似乎领悟到了广播稿的特点与要求。渐渐的被编辑改动的地方少了,播出时基本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常见报,一旦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激动之后需冷静下来,将自己写的原稿与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受益匪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原稿都保存下来,一旦稿子见了报,首先把见报稿与原稿进行仔细对照、反复研究,从标题到内容,看看编辑作了哪些改动,怎样改的?并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后与原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么反复思索,就使我从中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6.
校对的职责是什么?1980年国家出版局制定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是这样规定的:“消灭一切排字上的差错,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可以理解为,校对员在校异同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地去发现原稿上的问题,即校是非。一、校是非的必要性谈到校是非,有的人就会说,原稿上的问题是编辑的事,校对只对原稿负责。而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观点应当有所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社的出书选题是由上级下达或坐等作者将书稿送上门来,编辑主要是做案头工作,全部精力可放在对原稿的字斟句酌、仔细推敲上;且过去的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当面聆听编辑老师指教的机会少而又少,因此,我总结出了“偷艺”的方法。每次发表了文章,我都要拿出原底稿与之仔细对照,找出被编辑增删换改之处,仔细琢磨修改的原因。比较以后,我既惊叹编辑“神斧”的功力,又为自己文笔的拙劣而惭愧。我1994年6月24日发表在华北石油报上的(老太太盼望大蒲  相似文献   

8.
我是搞校对的,对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不太了解,因而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校对同编辑工作又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看原稿,而在文字技术方面校对比编辑看得更仔细。正因为这样,校对对于编辑原稿上加工的情形,也最了解。因此,校对对于编辑的文字技术加工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下面我就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爬格子”,自然多与舞文弄墨者一起切磋技艺,研究作文之道,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同志文章写好后不愿修改,草草邮走。等待编辑给修改。这种态度很不足取。我在某报社帮助工作过,体验了一段“编辑”生活。文章一经编辑之手,一般会增色不少。但有些东西编辑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比如引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公关闲谈”节目征文,我为他们写了一篇题为‘天达’的公关意识”的广播稿。当播音员尚红念着文稿时,我发现自己写的原稿与正式播出的广播稿相差甚远,许多地方经编辑作了修改。诸如“该单位”、“这个”、“那个”的词句被具体化了,许多文绉绉的成语、比喻被更通俗、口语化的语句所替代。至此,我似乎领悟到了广播稿的特点与要求。渐渐的被编辑改动的地方少了,播出时基本上保持了原貌。尽管有些句子较长,听起来也能畅晓明白,听众的反响也不错。前后算来,包括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的稿件,共计近百篇,从  相似文献   

12.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一个材料袋,是专门用来装底稿的,凡是寄出的稿子底稿,都装在这个袋子中,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和进行整理,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自留底稿益处多。其一,通过两稿对照,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一般的通讯员来说,被刊用的稿子,不可能与原稿只字不差,只是改动大小有的问题。因此笔者对于报刊所刊用的稿子,都要与所留底稿逐字逐句,从头至尾地加以对照,看看那些地方被编辑改动过,为什么要这样改动,以便从中受到教益。笔者有一篇题为《邻居相处的学问》的小言论,在西安晚报《街谈巷议》专栏刊出之后,标题却变成了《邻居相处在  相似文献   

15.
编辑编稿,通常只在原文的语句、章法上下功夫。因为原稿并非编辑的第一手材料,如更改、添加内容,难免会出差错。如有怀疑之处,最好向作者询问清楚,或者干脆不编。某报在发表我的《好女婿李瑞宝》一文时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我原文第一句是:“他叫张文,没有儿  相似文献   

16.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忠于原稿”即“对原稿负责”。1980年国家出版局公布的《出版工作暂行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既是对校对工作职责的界定,也是每个校对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  相似文献   

17.
编辑工作离不开词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秋,我由中学调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校对,给很多原稿指出一些难以发现的笔误,得到编辑们的认可。例如,有一部付型的校样中有几处“神祇”(qí)误为“神祗”(zhī),我提出意见后,那位年逾花甲的老编辑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你的语文基础很好,这样不易发现的笔误竟被你“揪”出来了。我感到欣慰,也感到不安,我怕过于“挑剔”有伤编辑的面子。然而,我的过虑是多余的,得到的是编辑们的鼓励和支持。不久,我调入了编辑部。 我约到了一位专业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品确实写得精采,美中不足的是原稿中竟有上百处笔误。例如,他将“妒”(dù)忌的“妒”写成了“姤”(gòu)。发稿之前,我将  相似文献   

18.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近几年来在地方和中央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于发表的稿子,我每次都与原稿相对照。看过编辑修改得好的稿子,我心里就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对编辑的赞  相似文献   

20.
编辑要注意语言文字的通顺,但更重要的是纠正原稿或标题中立意不高、违反政策、不合逻辑等辞句。曾有人戏称某些编辑为“高级校对”,认为不必每张大样都仔细看。这意见我不大赞成。编辑若仅仅埋头改错别字,而忽视报纸的导向及文稿中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那的确是失职,称之为“高级校对”还很不够。但是,编辑如果不仔细看大样,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