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南模式”的一个启示──对苏州、无锡、常州的调查与思考张勤德“苏南模式”在发展中表现了什么新特征?这一模式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对苏南的调查与思考越深入,越觉得弄清这些问题有意义。一、斯的特征费孝通同志80年代初提出了“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南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就是江苏南部的意思,传统上指苏锡常,即苏州、无锡、常州,现辖21区、10县(县级市)、314镇。苏南因其乡镇企业创造了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而备受追捧,也因其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进行大面积改制而被广泛瞩目。如今,由乡镇企业唱主角的“苏南模式”已经式微,经过痛苦蜕变,苏南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农业时代的苏南是“粮仓”,工业时代的苏南是“钱庄”,苏南在中国始终占据着特殊位置。我们在关注苏南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着苏南教育的变化,因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呼相应。发达的经济,必须要有发达的教育作支撑。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地区,苏南是江苏的排头兵。无疑,它对我们具有样本的价值。苏南在变,但已没有了模式的束缚,苏锡常乃至各县级市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在改革的取向上他们仍有共同之处,这就是民营化、市场化、城市化。这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选择的路径。作为专业性杂志,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三化”过程中,苏南人是怎样运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或者说,苏南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已经经历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显然,我们想寻找到一种我们今后发展的路向参照。  相似文献   

3.
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普遍出现了“分有余而统不足”与近来“农村空心化”局面,如何再次激发农村活力与实现农业永续发展问题突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和激发农村活力等的战略选择。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从家庭承包经营衍生出来,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仍存在土地成片流转难、融资渠道较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不足、农业产业服务滞后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在系统总结并借鉴已有的典型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机制,其中,加速农地流转以解决“农地流转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解决“融资难”、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以解决“营销难”三个核心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据说,对“江苏教育现代化”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呼唤,最初来自于基层,更具体确切地说,来自在全省率光“普九”后的苏南市县长和乡镇长中。 1991年12月,无锡锡山市宣布完成“普九”任务;1992底,整个苏州大市率先宣布完成“普九”历史任务。“普九”后的江苏教育向哪里去?苏南一些市县领导和乡镇长们开始思考这一江苏教育发展的历史性问题。他们认为,“普九”不应是苏南教育发展的终点站,苏南教育的发展步伐不能停!根据小平同志提出的“江苏要比全国发展快一些”的要求,苏南教育今后的发展能否像完成“普九”大业一样,再树立一个新的目标,引领苏南教育乘势而上,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实现苏南教育的第二次跨越?  相似文献   

5.
敢立潮头唱大风──苏锡常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纪实之一陆明德,王丽珍,叶春生这是苏南历史上值得珍藏的镜头:1998年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苏南考察,当他看到发展势头强劲的乡镇企业和设施完备、环境幽美的乡村学校,满意地笑了──“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6.
上海开埠以后,其经济发展更多地利用了苏南地区的人力、物力要素,而随着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它对周边地区产生的“扩散郊应”逐步加强,像苏南地区就受到了上海这一经济中心相当程度的经济辐射。上海的资金、人才、技术又为苏南现代工业发展所利用。近代上海和苏南经济发展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两高一优”农业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正确认识“两高一优”(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简称 )农业和持续农业内涵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农业面临来自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非持续性挑战 ,认为“两高一优”农业和持续农业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并提出了走节水改土化、林网化、规模化之路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苏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央特别强调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苏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一度世人瞩目,大放异彩,与浙江的“温州模式”各领风骚。在新农村建设中,苏南人从自己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出发,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知识化熏染乡风的成功模式。在传承与超越过程中,传统的苏南模式也逐渐演变为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9.
武汉和平集团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结合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改变现有农业经营结构和模式,提出了“中国农业要走产业途径,组建农业公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镇江市市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明确提出了“两率先,两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07年全市GDP翻一番,达到苏南平均水平;到2012年与苏南其他城市一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新的战略目标定位,今后5年,镇江教育必须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大  相似文献   

11.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农业必须立足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倡导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划,保护我国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迎接“入世”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东林学风与苏南望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从明清苏南望族文化中汲取了养分,又影响了苏南望族教育和文化,进而辐射到更多苏南家族和整个苏南社会。东林学风的核心是务实经世,在东林后人表达手段“灰色”化、逐渐放弃在野抗争的情况下,务实经世的特色却保持着,成为苏南社会近代变迁的一大特征。这一切可以从东林代表人物与苏南望族之间的关系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不涌现了众多的经济形式。诸如江苏的苏南模式、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闽南模式和江苏宿迁县的耿车模式等。其中苏南模式地域范围广,形成时间长,影响广泛、深远。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苏南农村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村基层政权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一、苏南模式的产生是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苏南模式”中的“苏南”,一般认为专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市郊农村和广大农村。所谓“苏南模式”是指农村经济中以生产资料的区域性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加入WTO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农业科技、金融、保险)之一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繁荣农村保险市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紧迫任务。本文试图在对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险业务的发展方向,提出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我国农村过支0多年改革的经验,本文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邓小平同志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精髓-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改革,分析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飞跃”-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推行和“第二个飞跃”-发适度规模集体经济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强调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集约经营等深层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过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两次飞跃”的思想,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多种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内涵有了“革新”。它启示我们突破传统集体所有制理论,遵循农业现代化对家庭分散经营“统”的客观要求,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促进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组合形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政策包括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区位优势的政策 ,发挥“△”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政策 ,发挥对高校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政策 ,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政策 ,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政策 ,发挥地方政府推动优势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