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继续得到了推进。从主题内容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重点论述了美国华裔小说蕴含的族裔身份意识、中国的文化观念以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融合关系。从人物形象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别解读了美国华裔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华人形象和中国人物形象。从意象符号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析了特定的物象“骨”、“香港”、“唐人街”和“铁路”。从艺术手法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阐释了美国华裔小说的主要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美国华裔小说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任璧莲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迁徙母题,巧妙地展示了华裔移民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表面上,作家延续着“美国梦”叙事,实际却运用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质疑美国梦,揭示华裔移民美国梦的虚幻和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遭遇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3.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中的《中国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描写了四代华人移居美国的经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和传说对于揭示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思华裔美国人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处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应用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鬼伴”和“论死亡”两个中国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仙女/鬼女和牺牲两种原型意象能够揭示《中国佬》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方面分析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发自华裔女孩的三个声音,它们共同汇合成20世纪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的成长历程、人生愿望的倾诉。这三方面包括:对女勇士原型的改写,华人女孩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驳与挑战,以及华裔女性向世界发出反种族歧视和其美国华裔身份认同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丁迟 《考试周刊》2013,(83):14-15
美国华裔文学后起之秀、华裔女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骨》一经问世,备受赞誉.作者直接以“骨”作为小说的名字,追溯到先人骨的归宿、借助回顾历史对几代人命运的探究对自己美国华裔身份发出提问,以最直白的方式对主题进行阐述.本文从《骨》的主题和意象入手,细读整个故事,发现故事中隐含的象征意义,并将选取的若干期刊文章、专著及学术论文作为参考资料,对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其中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喜福会、风、天鹅等意象上。分析这些意象蕴含的象征含义,可以揭示出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象征意象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意蕴,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学习写作并长期生活的严歌苓是今年来炙手可热的华裔女作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其作品中流露出了西方文化元素,也为我们解读严歌苓小说提供新的角度。本文从象征意象、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三个角度出发,挖掘小说《白蛇》中的圣经元素,探视作者在解码圣经典故之后创作上的突破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图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第二代华裔莫娜的视角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自她口中表达出了作家任碧莲在文化、族裔身份以及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本文分析该小说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象的描摹,解释作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杨 《海外英语》2011,(7):239-240,254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喜福会》通过不同侧面、角度描述了四对华裔移民母女生活经历,展现了在多元文化冲突与并存的美国社会背景下华裔女性移民对于自我身份认定的疑虑,彷徨,反思,认定以及最终的情感归属。四位母亲作为第一代华裔移民,早期的中国成长生活经历与后来的美国生活环境构成强烈反差,使其时常对自我身份认定产生种种疑虑彷徨甚至危机。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象的代表,四位母亲又在平时生活的点滴中对各自的女儿无意识地带来各种中国式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她们的女儿们同样经历着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彷徨、疑惑,也像她们的母亲一样需要在不同的人生经历诸如爱情、婚姻、子女等问题上重新寻求自我身份认定的答案和情感的最终归属。小说结尾以开放式的结构,通过描述其中一位女儿最终在中国和失散多年的姐妹的重逢团聚,深情表达出华裔女性在自我身份认定中强烈的中国式情感归属,更加深刻诠释出华裔女性移民体内那无法割舍的故国情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华裔美国自传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华女阿五》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模范少数族裔"形象。其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了一位华裔女孩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以自传体形式,开创了华裔美国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卢婧洁 《海外英语》2013,(1):177-178
华裔女诗人陈美玲的短篇小说《月亮》讲述了一个名叫"月亮"的华裔女孩因为遭受一对金发白人双胞胎兄弟的侮辱,继而奋起复仇的故事。这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仍以其荒诞、诡异的意象和黑色幽默在让人感到震骇的同时,又让人忍俊不禁。该文试图通过解析小说中的多种意象,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在她的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引入了魔化元素,在人与鬼,前世与今生之间架起了桥梁,营造了亦真亦幻的氛围。本文主要从人鬼世界,时空跨越和魔幻意象三方面分析小说所表现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解读作家在魔幻元素背后所表达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探讨作者对美国华裔后代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文化身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E.M.福斯特两部代表作品《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中主要意象的分析揭示出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系的内在联系。这两部小说的意象在文本形式上具有互涉性.在内容上都包含了二元对立因素.充分体现出福斯特的二元对立哲学。尽管这些意象和其象征意义之间仍有不和谐之处,但从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的相互关联中仍然可以看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现代主义倾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