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赫勒通过对"个体再生产"、"人类条件"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逐层次分析,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赫勒分析了"‘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的三个组成要素的特殊属性及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出发,赫勒揭示出阶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日常生活异化,进而导致以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甚至人类生存危机为表征的整个社会异化。为克服社会异化,赫勒提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旨在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主体的态度、塑造个体的个性等手段来克服日常生活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合流,从而构建起“未来社会共同体”。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执着于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塑造,是依靠人们自愿选择和共同努力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的共同体,是为全人类存在的共同体家园。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其对人道主义原则、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体意识的强调,为我们今天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颇多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提出的个体发展思想是源于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并继承了马克思“类本质”的观点,但个人发展的途径及终极诉求又不同于马克思,她主张通过个人的改变而使日常生活人道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赫勒的“个体”思想带有抽象的人的理论逻辑,但她所倡导的日常主体的自觉提升,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布达佩斯学派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哲学家、伦理学家与美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想象制度理论,阐发了历史想象制度与技术想象制度的复杂的结构关系及其与现代性的三种逻辑构成的束缚与张力,藉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现代性的异质性特征与赫勒的文化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阿格妮丝·赫勒针对一些学者因为如今出现的道德边缘化而主张道德是一个单独领域的观点,提出道德并非是一个单独领域,而是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之中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好人存在",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好生活,"好人"是那些"宁可自己受苦而不去犯错误的人"。由此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可能"。她的整个道德哲学体系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总体的人三个角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在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对日常生活的基本界定是她理论的基础。她将日常生活纳入文化的意义上进行解读,彰显了日常生活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只有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才能抵御现代性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遭遇和意外与道德学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道德学习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发生的机制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范式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人的教养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教养还不完全是道德。生活中的遭遇和意外对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教养起着检验作用。正是在日常的积累和意外的触动这种双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人的品德才得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9.
《法律的道德性》是美国新自然法学派的著名法学家朗.富勒的著名法理学论著,然而其被引进国内却远迟于其他同时代乃至后来者著述,国内学界研究富勒学说者亦寥寥可数。作者希望以后生学者眼光通读该著作,分享富勒关于新自然法学、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法律的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等法理学问题的丰富思想,或可为当下建设法治社会事业提供另一种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出发,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现象,在权衡道德义务与权利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道德补偿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呼吁道德回归,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合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赫勒在其《日常生活》一书中,划定出日常与非日常的界限,界定了日常生活的领域,剖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组织构架及一般图式,使我们获得关于日常生活的总体的科学认知;在此基础上,赫勒对日常生活做出了价值判断,分析了日常生活到类本质活动的进程,挖掘了日常生活自身内含的走向"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可能性,提出要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些行业的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却大失道德水准:三聚氰胺,瘦肉精,药家鑫案,"暴力拆迁",虐童,官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什么会出师德、医德、警德、官德等种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用《道德高于一切》中的话说,就是在搞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道德高于一切》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教学,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生活的领域主要有课堂、校园、家庭。在课堂,引导学生回望生活,由人及己,是构建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在校园,巧用日常校园"真情实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校园,立足日常,关注成长,巧用赏识,能有效培养成长思维、坚强意志。在家庭,用好日常家庭教育力量,能实现"使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5.
揭示“狼来了”所蕴涵的功利性的道德逻辑推理,批评道德的功利性追求,因为建基于功利上的道德教育极易导致“公开的道德与私下的败德”,要想消除“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则需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并非道德教育能够承担的功能,从而还道德之为道德——人的义务的本相。  相似文献   

16.
70后作家东紫善写日常生活,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每成精品,尤其是《春茶》获得"人民文学奖"后,她的作品就更加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实,东紫的日常写作与底层写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日常化写作关注的是生活,是用一种平视的姿态关注平凡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既存在明显差别,又存在内在关联。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二者在概念表述形式、维护机制、调节范围等五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从关联的角度来看,二者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存在着密切联系,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主要指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纵向联系指二者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运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道德生活?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诠释了"结果运气"对人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评价产生的影响。运气影响行为结果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不规则性,使人们在功过判断中存在一定的偏见,也与抽象反思的"公正准则"之间产生了裂缝,而这种不规则性却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目的和效用。斯密对运气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加深了对人类道德本性的理解,也丰富了道德运气问题的当代论争。  相似文献   

19.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部论述权力与道德关系的著作。它第一次把道德从政治学中剥离出来,从此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的梳理一下这一重要思想,以便更好地把握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以及政治学思想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礼仪规范、饮食起居、来往排场、游艺活动四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的日常生活描写,指出作者艺术再现旧日繁华的意义在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的性格、暗示人物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