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阜蒙县水土流失治理过程演变的回顾,根据县情分析了现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探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化模式,提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体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治理经验与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始终贯穿其中的成功做法是:将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寻求两者同时受益的"结合点",基于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利用系统生态控制原理及其技术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整、重组、控制与优化,促进企业趋利避害,以达到工业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为目的的系统工程。 一、正确认识工业企业生态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解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危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上游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 ,自然条件具有典型的过渡带生态地理特点。地貌形态以大兴安岭山地、燕山山地、内蒙古高平原、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骨架 ,分中山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坨甸等地貌类型。山丘区面积约 6.66万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 74%,具有丰富的荒山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达 40 635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 45 %,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丰富的荒山资源也为流域内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流域内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生态建设的保…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监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批准的项目文件 ,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建设监理合同 ,对工程项目采取科学有效的微观监督管理措施 ,协调建设合同有关各方的工作关系 ,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 ,维护建设合同各方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正逐步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三制”管理 (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 ,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方面经验都很缺乏 ,如何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设管理体制 ,推行建设监理制 ,使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 ,值得探讨。笔者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提出以下浅见 ,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利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水土保持是重要的工作。近些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所以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文章对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对于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是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是我国风沙的策源地,它破坏农业生产、加剧贫困程度,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保治理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开始无度的索取和开发自然资源,使得全球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包括矿产资源、石化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等。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目前,这一思想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水利行业也不例外。现本文就主要针对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继而指出水土流失对水利发展的危害,并就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对城市水土流失概念、特点、成因以及对城市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阐述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并分析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无论是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到科学严谨、公正,使得其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参建各单位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控制工作。首先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几项有利因素,然后就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置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多方面的障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优先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学部从1996年开始组织江浙沪地区的有关院士和专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综合报告”及四个专题报告。全部调查过程受到两省一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咨询专家组亦与省市有关部门就所提交的五份报告进行了讨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多次视察上海并决定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该地区虽仅占有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  相似文献   

18.
依据广州1978-2003年的城市发展统计数据,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造并模拟广州可持续发展系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指出广州市当前选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基本是正确的;在广州未来的发展中,积极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和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何哲  孙林岩 《软科学》2010,24(4):1-5,28
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语义概念,结合最新的跨国经济发展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社会成本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成本核算的概念和体系,认为社会生产率、收入与分配的社会结构、社会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社会性资本是社会成本核算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结论认为,对于近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因素与自然性因素同样甚至更为重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社会成本的承担和累积问题,应尽快考虑建立影响经济可持续性的社会性成本的核算体系并实施监控以减小社会成本损耗,降低社会风险累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较少,淡水资源及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因人口基数较大,造成较低的人均占有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为规避自然条件带来的影响,各地相继兴建了规模不一的水库、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解决了防洪、灌溉、抗洪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农田灌溉的需要,还极大地稳定了粮食产量,保护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