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后妈”难当,但绝不是不可当,只要能放低自己的位置,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工作倾情投入,经历风雨的洗礼定会收获动人的风景,“后妈”一定能胜似“亲妈”!。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7,(5):38-38
布朗的母亲是他7岁那年去世的,继母来到他家的那一年,小布朗11岁了。刚开始,布朗不喜欢她,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他没有叫她“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可越是这样,布朗越是在情感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布朗第一次喊她“妈”,却是在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挨她打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五花八门”的语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古代兵家的布阵作战。“五花”指的是“五行阵”,春秋战国诸侯和群雄争霸时期,许多军事首领都懂得使用这种阵势。“五行”,是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代表:金—黄色,木—蓝色,水——白色,火——红色,土——黑色。  相似文献   

4.
家有“叨叨妈”,是福不是祸。我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早上我正在美妙的梦境里神游,妈妈就开着轰炸机来轰我:“睡睡睡,都快睡成懒猪了!”妈妈的叨叨像一颗颗炸弹,把缠绕在我全身的瞌睡虫都赶跑了。  相似文献   

5.
王倩蕾 《文教资料》2014,(30):158-159
本文考察网络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它作为网络交流的亲昵称呼法和称呼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和爱好的一类人的用法及其成因,认为它的流行是因为满足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礼貌原则,并且拉近了人们在网络之中的距离,满足了交际双方求新求奇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教育思想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看重家庭和集体利益,西方人则追求个人利益和尊严;中国重权威,西方重平等;中国重持久稳定,西方重变革创新。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我们结合两本家教书观念的对比,以期理性看待中西教育差异,权衡利弊,从而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7.
刘欣  陈长利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5):65-67,75
"们"字虽是汉语中常用字,但何时在汉语中开始使用,其语源是什么尚不清楚,通过对古今语料的分析,以该字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探其源,结论:"们"字的语源是"民"。  相似文献   

8.
"亲"是近年出现的新词语,其来源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借用日语词汇、韩语音译和"亲"基本语义的派生义。"亲"的新用法有两种,在分析其来源时,应循着两条线索分别考证。"X亲"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而称呼语"亲"是其基本义的派生义,它在网络中的广泛使用,是一种尚古现象。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用语"亲"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张,由网络内部社区语泛化演变为社会共同语。"亲"可归入称呼语范畴,其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招呼与情感表达两方面,凸显交际中言者对听者的主动示好。  相似文献   

10.
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说,那些绘画大师“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经意”。其实,文学亦然。像“称呼语”,人们往往不经意,但文坛高手们却格外着意,使之在作品中发挥出独特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妈姆语是母亲对儿童的简易化的语言使用域,它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要语言信息输入;本文以妈姆语的特点与儿童语言习得自然顺序之间的有趣对应关系为视角,综述介绍了西方心理语言学界对妈姆语的研究。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妈姆语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教与学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称呼语“亲”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称呼用语,近年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作为人际称呼语"亲"的使用主要受到职业、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工作于较自由环境的工作者使用"亲"较为频繁,使用"亲"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多,其使用场合和被称呼的对象具有限制性,被称呼的对象多是与使用者关系亲密的人,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还没有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XX)汉”是禅宗语录中高频使用的称呼语,其语义内涵丰富,有着特定的禅宗行业意义。从语用表达看,“(XX)汉”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情感表达、主观评价和警示学人等语用效力。禅宗文献中首次出现了“(XX)汉”的褒义用法,使得“汉”从原来的贬称发展为一般的通称,成为现代汉语“(XX)汉”用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服饰繁复,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服饰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冠、冕两种头衣的源起和构成中,透视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制礼色彩,成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标志,成为了庄严高贵体面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称呼语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交际中最基本的策略。"××老"或"老××"在交际用语中常常出现,它揭示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本文将从权势和等同关系对汉语称谓中的"老"字进行分析,可以使双方根据权势和等同关系对他们的交际策略进行分析,以此来选择比较合适的称谓来确保交际的最终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燕”化的内涵丰富隽永,源远流长。历代人欣然命笔,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咏燕名篇,为中国传统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黎民”和“百姓”两个词现在通常指一般的人民大众。由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沿革,称呼人民大众的词语很多,现摘举几例,以供大家参阅。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敌人。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如《诗·云  相似文献   

20.
释“船”     
记录“船”这个词的字形金文里就出现了(见《南疆钲》),可见船作为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应当是很早的事情。船字是由舟符构成的,古书里面“舟船”往往连用;由舟符构造的一批字,如舸、舻、舴、舶、舫、舳、舵、舷等,都与船有关;舟船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