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4年3月19日那曲地区500hpa高度场与风场、卫星云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那曲上空的高原低涡;物理量场图上降水区域表现为正涡度与负散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风场资料选取了1981年~2000年欧洲中心ERA40资料的10m月平均风场和全国753个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各月(6、7、8月)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按逐日降水R_d等级分为大于25mm小于50mm(大雨)、大于50mm小于100mm(暴雨)两个日雨量级别,分别计算42站大雨(25mmR_d50mm)、暴雨(50mmR_d100mm)6月、7月、8月年平均日数。对10m月平均风场进行向量经验正交(EOF)分解,研究10m月平均风场第一特征向量、第二特征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日本传真图对2010年5月5日~6日科左后旗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该次大到暴雨过程主要是高空低涡与地面河套倒槽相结合而产生的,河套倒槽在降水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5.
对2010年9月19日~21日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及实况与两种数值模式预报场的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典型的纬向型西太平洋副高类暴雨大尺度环流模式,天气形势具有在乌兰察布市南部产生强降水的水汽,高空环流形势及风场切变辐合条件,但由于对总体形势演变跟踪把握不准确,及过度依赖数值预报产品等原因造成暴雨的漏报。  相似文献   

6.
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大凯  王冀  韩江文  才奎志 《资源科学》2010,32(8):1471-1477
本文利用营口、沈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了2004年-2007年3次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过程。研究发现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在基本反射率产品上18dBZ以上回波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1h降雪量与降雪回波呈正相关。雨雪交界处回波强度有较大梯度。强降雪回波强度一般在30dBZ以下,回波强度在40dBZ以上时,以液态降水粒子或处于融化状态的固态降水粒子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强度及梯度,结合探空和地面温度可以判断降水性质和雨雪分界,具有一定预报意义。强降雪过程开始阶段零速度线较清晰,呈"S"型,为暖平流风场结构;发展成熟阶段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风场叠加形成复合风场结构,预示降水回波将达到最强。风廓线产品中低空水汽输送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直观的指示意义。强降雪过程中回波顶高度低,起伏不大,比较平整,面积略小于回波强度产品面积;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对于降雪明显低估,其面积比回波面积小得多。  相似文献   

7.
马生玉  徐亮 《青海科技》2011,18(1):38-41
利用2010年5~7月格尔木地区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不冻泉、玉珠峰、纳赤台)气温降水资料、积雪卫星遥感资料、格尔木河流量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格尔木河流域2010年夏季(5月1日~7月18日)降水偏多及格尔木河发生洪水的气候成因——受较强高原季风影响,高原低值系统活跃,从而导致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强度大,降水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繁,同时,格尔木河流域同期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较历年为高,促使冰雪融水明显增高,导致了温泉水库和格尔木河汛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NCEP再分析、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2020年5月16日—18日兴安盟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大值区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相对应的,兴安盟中部地区有一致的上升运动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强的动力条件,另外,持续的水汽输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2018年12月17日"佩太"(以下简称Ⅰ)和2019年5月4日"法尼"(以下简称Ⅱ)两次那曲市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引起的。Ⅰ降水过程主要是孟湾风暴"佩太"主体云系顺着南支槽槽前西南气流从90°E附近北上高原,伊高东进,副高西进北抬进一步促进水汽的输送共同造成的,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强,范围较广。Ⅱ过程中"法尼"北上高原,但其位置偏南,未能深入高原腹地,并且伊高和副高的相连,进一步阻断了它的水汽来源,而且推动风暴云系主体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移,那曲市只是受它外围云系的影响,造成的降水量级较弱,范围较小。总而言之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于热带风暴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的形式引发的。  相似文献   

10.
对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2014年5月9日~11日降水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及降水天气系统对人工增雨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必须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条件下进行,合理把握时机和科学作业是提高增雨效益的关键。此次降水过程,高空环流形势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实施;同时从探空资料和云图来看:0℃层高度、低层适宜的风速风向、大范围中低云层的覆盖也是有利于飞机增雨作业的开展。自动雨量站实时雨量资料对作业过程的监测、指挥、效果检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753站月资料中近30年西藏降水资料,做出西藏近30年累计降水趋势,结果发现:近30年来西藏的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再利用1981~2010年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定义了东伸指数以确定100hPa高度上南亚高压的东西位置,运用功率谱分析找出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周期。并选出东西位置异常年份进行合成分析,讨论了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对应的高低空以及未来一年内的环流形势的特征。最后利用西藏27个测站30年的降水资料对偏东年和偏西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还有利用1979~2008年NCEP在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分析南亚高压各指数的年际变化,并且各指数间作相关与西藏夏季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隆子县近35a(1981—2016)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隆子县近35年降水距平变化、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春季(3—5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变化、夏季(6—8月)最长无降水日变化进行建模,得出其拟合关系,并分析山南市隆子县干旱特征分析。探讨了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简要说明气象干旱防御措施。近35年来山南市降水总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加率为0.4mm/10a;山南市隆子县近35年来年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近35年隆子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春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3月,为155天;近35年隆子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夏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极值出现在1984年6月,为42天;从干旱空间特征分析,隆子县隆子镇、日当镇个别地区干旱风险等级为高等级,其余大部为中等干旱风险,隆子县北部、东部干旱风险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开都河和玛纳斯河流域1950年代末以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本文应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0年积温(〉0℃)、降水量和径流深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以及日积温和降水对出山口日径流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仅年积温和秋季积温显著增加,而开都河流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积温和年积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除开都河流域冬季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外,两流域年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两流域出山口年径流深增加趋势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两流域日积温和日降水对出山口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径流深均有极显著直接影响。两流域日积温对年、春季和秋季日径流深的直接影响大于日降水。积温和降水是出山口径流产生的重要驱动因子,但积温的驱动能力要大于降水的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及日本GPV客观分析场资料对浙江省2008年5月28日和6月9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28暴雨是由高空槽配合低层切变东移南压所致,0609暴雨是由暖切变(梅雨锋)长时间维持所致,影响系统完全不同;两次暴雨都由低空急流为其提供充沛的水汽;700 hPa正螺旋度带与天气系统对应较好,850 hPa、925 hPa正螺旋度带与冷性系统配合较一致,而对应暖切变反映信号较弱,暴雨中心出现距正螺旋度中心东南侧1~2纬距;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加强作用,暴雨中心一般在地形作用最强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6.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25~29日,受孟加拉湾低压云系影响,西藏大部出现了雨雪天气,此次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日喀则地区南部和山南地区南部。对该区域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设施农业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25日气象台发布《天气消息》,明确提出此次降水对该区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有所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东部地区和喜玛拉雅南麓需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地质灾害。文章将针对此次天气过程,重点探讨如何在"三性天气"中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为了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气象决策服务关注重点和生产生活建议,过度季节准确预报降水相态(雨、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25~26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显莲 《青海科技》2010,17(6):50-5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9.
2010年9月20~21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从环流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附近冷空气与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高空冷涡打通为这次大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西太平洋副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降水提供了水汽,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物理量场上高低空的合理配置、700hPa高原暖涡为低层水汽辐合为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V-3θ诊断对这次秋季大降水预报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呼和浩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7月呼和浩特降水大部地区偏少,且7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500hPa高度纬向环流为主,呼和浩特地区为正距平;西太副高偏强,位置偏北,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导致7月降水偏少。7月低层风场以辐散为主,不利于水汽辐合,也对降水偏少有一定的影响。整层水汽条件较差是降水偏少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