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卫星城一般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1915年,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工业、人口,克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有利于分解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促进卫星城周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在城市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卫星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一、生活工作结合型从国内外情况看,卫星城通过强化自身特色功能定位,彰显地方特色,以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入,使卫星城成为生活、创业相融合的所在地。卫星城应有较大规模和比  相似文献   

2.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于城市并引起社会变动的一种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城乡关系由分离趋向融合,城市成为国家的经济主体。从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过程;到维多利亚时代末,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这一时期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云集以及城市人口外移阶段,出现了城市带和卫星城,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体,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包括工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等多种类型的新城市体系。城市化给英国社会以重大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引起政府组织某些变化,推进英国社会的世俗化。英国在城市变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卫生、居住条件恶化等社会问题。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把社会推向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3.
都市农业与卫星城的城市特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从城市功能界定还是从地域界定,都市农业都应包括大城市的卫星城周围的农业。都市农业是大城市卫星城城市特色的重要构成因素。都市农业在卫星城城市特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发展都市农业与卫星城特色建设的统一,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塑造卫星城特色。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居住郊区化成为普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住宅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政策、区位、交通、环境和产业基础是江宁区住宅房地产事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针对居住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区试图提出缓解居住矛盾,促进居住郊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城市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郊区化模式表明,交通条件、工业化进程、通讯技术、郊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规划政策等是城市化进程后期阶段郊区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郊区化的驱动因素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的被动郊区化模式。中国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小城镇的充分发展是中国城市化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关心、关注老年人居住生活状况,是小辈们义不容辞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文章主要在住宅空间设计中考虑老龄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提高老年人在住宅的适应性,探索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7.
卫星城     
天文学中,人们将围绕行星运转的较小天体称作卫星。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问题。为了分散大城市过于密集的工业和人口,避免城市发展过大,人们在大城市周围建成了一些小城镇。这些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它们就像卫星一样,环绕在大城市的周围,因此称作卫星城。最早提出卫星城理论的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划建设了卫星城。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上海的城市规划中也提出了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党和国家对住宅建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将其作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而且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对住宅建设以及住户对住宅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科技在住宅建设中广泛运用,这不仅要求我们搞好房屋的功能、质量与配套设施建设,而且要抓好住区环境与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水平。因此,住宅发展要与这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才能把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住宅产业带入新世纪。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态,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住宅发展是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设计师、开发商和广大居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活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社区管理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社会生活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凸显;而城市住宅园区建设的普及,催生了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协调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使两者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值得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生态住宅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及能源的短缺,大力开发建设生态住宅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生态住宅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我国在生态住宅研究与发展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产业发展道路,降低居住建筑的能耗、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建筑师在设计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郊区住宅正开发得如火如荼,本文通过对北京郊区住宅开发这一城市发展热点问题的分析,进而展开对北京城市规划尤其是郊区规划的布局、政策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郊区是城市经济、城市化和城市社会向农村经济、农村化和农村社会的过渡地带。城效结合部往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的工业经济;传统的农村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冲突和融合的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经济、化和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变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城市郊区域市化的社会变迁为对象,主要以兰州为例,就甘肃省城市郊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零能源发展系统的设计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的,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实现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建设这样一个实验性建筑群的目的,是为城市住宅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它同时解决环境、社会、经济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并运用一些可靠的办法降低能耗、水耗和汽车使用萤,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该社区的建筑设计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可再生能源、完美的建筑设计、可持续材料和低环境影响等,是比现代西方建筑和整体设计更为可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市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的离心分散化过程。美国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成为郊区化国家,郊区人口超过中心城市。但是笔者认为这不能说明中心城市在郊区化过程中地位下降,日趋没落。中心城市在美国社会中依然占据着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已经在多种地域尺度上存在.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与国外不同,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分层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是加速分异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在社会空间上造成不同阶层的隔离和集聚,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影响弱势群体.混合居住是改变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但在自由和商品化的城市住宅市场中,不同阶层人群的分区居住是必然的现象,因而混合居住模式能否成功运作,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基础,尤其是政府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水平。影响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的数量、结构、规模和建设的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基地和机构的建设。要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就要按照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和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扩展社会服务领域;面向区域社会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层次和质量:加强基地、实体和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州城市老年人居住的现状、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苏州城市老年人现实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年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意愿影响显著。从推广居家及社区养老住宅模式、从政策层面鼓励家庭成员就近居住、对老年人住区进行适老性改造、加快建设社区老年设施及项目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住宅小区实现“智能化”是未来居住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IT产业向传统建筑产业以及人们生活渗透的必然结果,智能化住宅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回顾了智能化住宅发展状况,阐述了智能化住宅设计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要适应住宅智能化的要求,建筑设计要具备整体设计的系统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要注意和各个设备专业的沟通协调,做好智能化配套设计;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绿色、高效、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住宅高层化的发展与邻里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住宅向高层空间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高层住宅是相对于低层住宅和多屋住宅而言的,一般指七层以上的住宅。近十几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住宅普遍向高空发展,如西德、法国建高层住宅占住宅比例达40%以上,新加坡达70%,北京从1976年到1983年也建高层住宅一百多幢120多万平方米,广州先后开发了江南新村、五羊新村、广园新村等20多个小区。这些小区几乎都是高层住宅。尽管人们对高层住宅的利弊许说不一,但住宅高层化是势不可挡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层建筑住宅也将是今后城市居民住房建设的方向。首先,人口的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对住宅的大量需求。建国初期我国城市人口不过5700万,而到1981年底城市人口达13800多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初的4.5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为消除发展不平衡,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空前有效的途径,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乌鲁木齐市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刻不容缓,这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一项前沿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