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朴园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中周朴园这个形象非常复杂,应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文化意蕴角度和生存方面来诠释周朴园身上所拆射的深层意味。从社会学层面看,周朴园是一个集封建地主与资本家两种阶级特性于一身的双重人物,同时也不失为一位精明能干有理想的资本家。从文化意蕴层面看,周朴园的身上交织着文明与专制、情感与利益的矛盾冲突。从人生的生存方面看,周朴园的一生伴随着存在的困境,并且这种生存的困境待有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的周朴园历来就是个争论不休的人物,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是个冷血无情、丧尽天良的大资本家。难道周朴园就真的毫无人性可言?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单纯的一面,人的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的、多样化的。看看下面这篇文章,我们或许会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周朴园。  相似文献   

3.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笔者认为。曹禺赋予周朴园丰富的内涵,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以文化背景为立足点观照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形象,也许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4.
王燕 《现代语文》2006,(6):27-28
周朴园是《雷雨》剧中性格最复杂、心灵最隐晦、情绪前后反差最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对周朴园的认识逐步趋于全面化、本质化、“人性”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少年们,透过周朴园一系列充满矛盾的言行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对这一悲剧人物的立体鉴赏,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在完成了《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重逢这场戏的两节课教学内容后,以专题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对周朴园这一复杂形象展开的延伸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其显在表征,也往往遮蔽、过滤掉了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有必要从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以逼近其本相。在周朴园的心灵情感世界中有一种情结即对侍萍的爱恋、怀念,这种情结郁积于其心灵深处,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周朴园行为的潜意识,从而也使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对周朴园的这种情结以及由此而生的潜意识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清楚、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曹禺为我们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是《雷雨(节选)》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之一。在两人的对话中,周朴园对自己的称呼、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呼、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都发生过变化。称呼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周朴园个体的矛盾性、人性的复杂性,鲁侍萍传统思想和反抗意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戏剧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篇力作。它以其深沉的主题,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谨严的结构吸引着无数喜爱它的人们,使人每接触一次总会有一份新的收获。尤其对牵动着戏剧发展的重要人物——周朴园的性格把握,常是初读周朴园者和评论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应当承认,曹禺先生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情节集中凸现了周朴园的惟利是图,反动残暴、冷酷自私,内心空虚、独断专横,不近人情的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年轻时的周朴园曾经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先进思想和个人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以及他与侍萍的相爱等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周朴园是个复杂的、多面的人,应结合人性的角度全面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悲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曾金昌先生在《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中认为,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精心筹划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为带走四凤来到周家客厅,完全不知道这里就是周朴园的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因此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  相似文献   

10.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周朴园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剧作家曹禺从生活实际出发,按人物自身的逻辑发展塑造了这个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典型形象。从前的评论家较多从“阶级本性”的角度,把周朴园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凶残虚伪的资本家形象给予定性。本文认为,分析评价人物,不要把人物的生成完全推给“阶级本性”,作为一个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自然有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因此,试图从封建文化背景来解读周朴园,更全面地理解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专横虚伪的统治者,守理守情的文化人。从而肯定曹禺这位现实主义剧作家塑造人物的真实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杨惠琴 《文教资料》2012,(28):12-13,22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13.
钱禹清 《考试周刊》2009,(6):172-174
不朽的《雷雨》留下了永恒的问题:如何认识周朴园?周朴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中学语文课本上也设置了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剖析作品和人物: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这一切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周朴园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编入了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节选),其中周朴园的形象历来备受大家的喜欢,也使得学者们多留笔墨。为周朴园的虚伪、冷酷、自私、无情而捶胸顿足,又为话剧大师曹禺的经典语言而拍案叫绝—笔者几次教授该文,感受颇深。特别是周朴园富有个性化的台词,内涵丰富、意蕴无穷,将一个伪善、冷酷、自私的周朴园个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节选的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两个场面来刻画周朴园形象的。一个是周朴园和前妻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一个是周朴园和亲生儿子鲁大海的矛盾冲突。全文情节紧凑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紧张激烈,你…  相似文献   

15.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很坏,他是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①。理论界多年来对这个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外乎评述其大坏蛋的暴戾专横,冷酷伪善的阶级特性,尤其是对他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也多从虚伪、假道德的角度去把握它,这就有将周朴园性格特点简单化处理的嫌疑。甚而有的人将周朴园与侍萍相认赎罪的情节视为作者而思想缺陷而撰出的败笔。窃以为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上,既有绝情伪善之一面——即年青时弃情断义,年老时图谋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名声、“社会…  相似文献   

17.
俞冬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18-119,124
因为阶级定位的关系,周朴园历来是众矢之敌,读者甚至一些学者往往加诸于周朴园的仅仅是批判、谴责,而不是辨证的对待,真诚的怜悯。试就其个人经历、所承受的精神痛苦进行分析,以期对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做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周朴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在《雷雨》一剧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人们反复欣赏甄别后,周朴园被人们贴上了"凶残、狡诈、自私、伪善"的标签,周朴园这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成了"假恶丑"的形象代言人,成了一个"万人恨"。但是,恨由爱生,这恰恰是人们对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的喜爱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正>《雷雨》的叙事行文中有很明显的双线特点,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构成了叙事中的明线,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隐秘的关系则构成了暗线,双线交织,使剧情中的八个人物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不论人物间的关系有多复杂,他们都身处于同一种矛盾中——服从与被服从。从人物关系角度来看,有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式的对于蘩漪、周萍、周冲的压迫,有鲁贵的无赖与狡辩式的对四凤的压迫,有周萍利用爱情对于两个女人的隐形压迫,他们构成了第一种类型的服从与被服从;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周朴园的资本家对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劳工的压迫,有压抑的时代对于剧中所有人物内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