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们热衷于引进西方的管理模式,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开山巨著--《论语》,为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为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思想深邃、内容广博、主题多样、精湛简洁,是嵌入英语教学的理想的国学经典。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呈现出杂糅的趋势,相互影响.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不难发现各个国家的语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日益趋同,对外汉语的应运而生.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扛起了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大旗.然而在对外汉语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4.
张庆雪 《学语文》2007,(4):4-14
通常讲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语文书中许多古诗文名篇,都有助于大家了解传统文化。但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那应数儒家文化,而首推当然是《论语》这部经典。于是,我跟学生们反复研究之后决定在高一把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我国一部传世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用语录体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取篇首二三字为名,它博大精深,蕴含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并且有效传承文化精髓."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以《论语》整本书教学为例,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和教育典籍,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当代青年学生应充分汲取其蕴含的素质教育思想。《论语》视域下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心怀天下的政治追求、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良好修养、仁者爱人的宽广胸怀和豁观变通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9.
池田大作认为"师生之心"是<论语>的支柱,这种"师生之心"意指教师要尊重青年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应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之心"还包括学生为了使老师永垂不朽而进行的斗争.池田大作对<论语>的兴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语>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上表述出的"共生哲学",二是关于人的修身方面表现出的伦理改革意向.池田大作还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指出儒和佛都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0.
徐志刚《论语通译》是《论语》的注释本子中翻得较好的本子 ,但也存在某些商榷之处 ,一一罗列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政治等等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作用之巨无与伦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两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公认的学习与管理经典著作。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也能够从《论语》学习观中汲取管理养分。追问学习意义,有助于校长调整自身实现良好状态;探索学习路径,有助于校长拓宽视野,实现学以致用;讲究学习方法,有助于校长反省自身,实现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15.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16.
《论语》     
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纂,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是纯粹的语录体,章节简短,一言一事自己起讫,前后不相关联,也无长篇议论。文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就表现一个完满的意思,言简意赅,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战略总是或隐或现地发挥作用,各个时代的译者出于不同的文化战略,对《论语》做出不同的理解,形成多种译本。因而,只有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对《论语》进行翻译与研究,才能实现其平等地对外推介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论语》以及围绕《论语》研究而形成的论语学,因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被众多典籍所著录。然而,即使是一些权威著作,在著录过程中也难免产生错误。兹摭取所见问题较为严重者试作考论,希望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张雁珍 《海外英语》2011,(4):222-223
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论语》的文章并不少见,但绝大部分是在西方阐释学的视角之下研究的。该文作者认为中国阐释学虽不像西方阐释学那样系统,但却更早。事实上,孔子是中国阐释学的鼻祖而且《论语》这本书中也富含阐释思想,因此,从中国阐释学的视角下研究《论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