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丢失—寻找"主题探索凡一平都市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现:其表层结构包括了"丢失—寻找—回归初始"和"丢失—寻找—彻底失去"两种叙事模式;在深层结构中,凡一平则通过小说人物的"寻找"来实现自己的寻找,即他通过人物的选择来演绎都市生存中人的异化,通过人物的人性流失来探索人异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梳理米兰·昆德拉的系列小说作品发现,其中的爱情叙事可以分为"寻找——找到——失去"和"寻找——找不到"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模式否定了现代小说中"寻找——找到"的传统爱情叙事套路,反映了昆氏对于灰姑娘式童话爱情故事结局的质疑,也折射出了一种救赎无望的颓废哲学。  相似文献   

3.
苏丽  邢斌 《文教资料》2007,(23):107-109
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一九二七年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采用了"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伍尔夫安排在文本中的每个角色的命运模式:从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到主要配角莉丽、拉姆齐先生,再到拉姆齐夫人的八个儿女以及访客们,甚至连文本中穿插的童话、诗歌、典故等,都无一例外。这也正是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的一种焦灼的心态,一种不可救赎的世界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短暂而多产,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虹》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虹》中,劳伦斯运用全知全能和混合视角叙事策略,向读者细致地展现出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微妙变化,体现出作品独特的现代审美品格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5.
李世林 《考试周刊》2008,9(5):139-140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为年仅28岁的劳伦斯带来了荣誉.他打破十九世纪前辈作家的传统创作方法,以其独特的风格,抒情的笔调,细腻的心理刻画,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女性形象.如在<儿子与情人>中出现的三位女性.可正因为他刻画女性形象的成功,使大部分学者将他们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和分析那些女性人物身上.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对来说,就容易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儿子与情人>中,除了保罗这一男主角之外,他的父亲瓦尔特·莫瑞尔则明显被很多人忽视.在劳伦斯的笔下,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憎恶和瞧不起的男人.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普通的矿工,一个可怜的工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拟从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入手,从社会经济,家庭,和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三方面入手,从而说明,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文明发展社会工业化的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它也破坏了家庭的和谐.这也正是劳伦斯大多数作品所反映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6.
张玲 《林区教学》2014,(4):25-26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它成功地奠定了作者文学家的声誉,使他真正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这部作品展示了劳伦斯的主要艺术风格以及在刻画普通人物方面的深厚功底,主要揭示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各种复杂因素,普通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主要以瓦尔特·莫莱尔这个人物为切入点,从他与其妻子观念的差异及自身性格缺陷等方面分析他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但同时又充满反抗性。人物因身处困境而不幸,但又因无畏反抗而豪壮。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使他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悲剧性与反抗性,从而形成了《史记》中人物特有的"悲剧—抗争"二元模式。这一模式既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表达出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将悲剧不幸升华为壮美激越。  相似文献   

8.
惠兆阳 《华章》2007,(3):126-126
在后现代浪潮中,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开创了小说之先河的美国作约瑟夫?海勒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载入文学史册.书中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容,在"黑色幽默"中,这三点特征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马桥词典》自发表以来因其特殊的文体形式和作者对"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成为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对象。文章试图从当代文学1990年代后的文学大背景出发,运用"再解读"的方法论,探讨了《马桥词典》特别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以及作者的叙事视角、姿态,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及其导致悲剧命运的诸类因素并指出了本义、盐午、马鸣等三个重要人物的隐喻深义,追寻了韩少功精神寻根的内在理想:关注现实,关注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0.
伏笔是一常用写作技巧。在《逾矩的罪人》中劳伦斯用物品、色彩、形容词作伏笔 ,用自然界的景、物做伏笔 ;此外 ,人物的对话、行为甚至下意识都被他用作伏笔。劳伦斯的伏笔强化了主题、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划 ,更为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11.
《逾矩的罪人》中,西格蒙德由于逾越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成为家人眼里的"罪人"而自杀。在小说中,劳伦斯虽然认为西格蒙德自己、他的妻子比阿特丽丝以及他的情人海伦娜对这起悲剧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罪人。逼死西格蒙德的真正的罪人是压抑和摧残人性、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分裂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保守的社会习俗和拜金主义。西格蒙德的悲剧,是劳伦斯对英国现实社会提出的抗议和质疑,也是他对现代人荒诞的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彻悟。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这部古代奇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剧性人物.他们或崇高,诸如孔子、屈原、贾生、孙膑;或平凡,诸如李斯、灌夫、窦婴、戚姬……但无论哪一种,都饱含着司马迁真率的情感,注入了他对于生命的深刻的体验,以一种至深至痛至刚至柔的笔调,为这些不幸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哀歌,伸张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而这些人物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具有殉道精神的那些悲剧人物.何为殉道?直白地说,也就是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生命激情.马克思在研究古希腊悲剧时曾指出过悲剧人物具有的这种精神境界,他称“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史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相似文献   

13.
《玫瑰园中的影子》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小说中反映了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这篇作品中玫瑰花和影子都具有象征意义,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有很多对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婚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卢照邻在初唐诗坛有独特的地位,然而文学上的突出贡献并不等同于政治追求和人生理想的一帆风顺,相反,卢照邻政治、生活、信仰皆以失败告终,一生是这"三重悲剧"的重合。他的悲剧人生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他的恃才傲物的性格,这些与他的文学创作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伏笔是一常用写作技巧.在<逾矩的罪人>中劳伦斯用物品、色彩、形容词作伏笔,用自然界的景、物做伏笔;此外,人物的对话、行为甚至下意识都被他用作伏笔.劳伦斯的伏笔强化了主题、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划, 更为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太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鲁迅在用词造句方面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动词的选用就是适例.鲁迅小说根据不同的人物所处的不同的典型环境,恰当地选用了切情切境、符合典型人物性格的动词,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里仅就《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中几个跟“钱”有关的动词,谈一点学习体会.通过不同动词的选用,展示出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的历史.小说《孔乙己》叙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买酒有两次.第一次写当所有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的时候,“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而当第二次来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一“排”一“摸”,就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前后生活境迂的不同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孔乙己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他虽站着喝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其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中以前瞻性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保罗一家的悲剧,预言了工业文明、消费文明的潜在威胁。本文借助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以《木马赢家》中的四个人物:保罗、保罗父母以及奥斯卡叔叔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文明对四个人物的异化及操控。小说中单向度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逻辑,物质占据生命高地,被异化的普通个体失去了主体性。劳伦斯通过深刻的笔触向时代传达了自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体现的人际关系哲学。厌恶人与人之间冷漠理智的相处模式,劳伦斯呼吁要寻找深层旋律的人际关系。他所主张的理想的人际关系就是小说中康妮和梅勒斯的血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叙事文学到宋元时代的完全成熟,特别是小说艺术的高度繁荣,"石头"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象,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叙事文学当中,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的古典章回小说的创作中,以"石头"作为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模式,更成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三部差异巨大的著作,都以一块"奇石"的形象作为其叙事的模式并契合书中主要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部书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