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笔者就构建农村小学和谐校园谈几点想法。一、德制与法制相配合,构建和谐的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在农村小学的管理中,提得比较多比较响的是依法治校。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太史令司马迁评论说:“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两位贤哲英雄所见,都提出了德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能只重法治而不重德治。恕我不揣冒昧,目前不少农村小…  相似文献   

2.
隋世杰 《中国德育》2004,(2):44-44,48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型,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律命令去治理,用刑罚去制约,百姓即使苟免犯罪,也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理引导,用礼教开化,百姓不但知道廉耻,而且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这个古代的治国之道,对于我们今天“治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对西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其主干,就是以施行“德政”和礼治为基础,建立理想的政治制度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德、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5.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各种所谓的政治制度来引导人民,用各种刑法规定来约束人民.人民就会想尽办法去躲避各种制度和法律的惩罚而且不认为是耻辱的。而用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相似文献   

6.
二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谆谆教诲我们:“君子谋道不谋食”,希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一生孜孜以求德和教化。虽有弟子三干,亲随七十二人,但仍然希望通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百面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怎样才能立道振纲,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8.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9.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次学风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水平及其对教育道德价值的认知不适应优良学风建设 ,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逻辑起点 ,强化教育道德价值认同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建设优良学风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韩非针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而提出了“务法不务德”的观点,其思想基础源于四点:1.“必因人情”,即由于人性是自私自利,骄于爱而听于威的,故而为善去恶不能希图道德感化,只能用法制;2.“称俗而行”。上古时代无经济利益冲突,用德可治,而当世财寡人多,弱肉强食,仍株守德治是行不通的;3.“权其轻重,出其大利”,在德与法之间必须以功利为原则进行权衡;4.“以刑去刑”,法治的目的在于救群生之乱,使强不侵弱,众不暴寡,达到理想道德社会。韩非的这些法治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易·大象》德礼治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象》强调“德”的功能。“德”是礼与治发展的目的。《大象》思想是以德代治。从德、礼、治三者之关系看,由于德这一思想源于乾坤二卦象的“自然之德”,即要求君子具备天地之“健德”,因而“君子之德”也就具有理想化色彩;礼本为贵族集团所专有,其非现实性亦导致了礼的衰败;法治思想在象传中尚未成体系,它包含于德和礼之中,起着说明和补充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俗吏吏风:西汉儒家批判的一种治政现象马育良“俗吏”是汉儒加于某些技能官吏的称谓,其作为都程度不同地带有否弃礼德传统、迷恋笃行战国以来得到发展的国家政刑技术的倾向。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吏道以法令为师。”(《汉书·薛宣传》)“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汉书...  相似文献   

16.
张占武 《职业技术》2006,(22):108-109
《孙子兵法》中对为将之道论述极为详尽,不但要求为将者要“智”“、勇”双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要求为将者要善于权变,只有这样,为将者方能成“为国之宝也”。  相似文献   

17.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老子在《道德经》文本中唯一对实定法进行总体评价的一句话。历来学者们通过对此句中“法”与“法物”、法与刑的学理辨析使得老子在法令制度、政治国家等方面的思想逐渐清晰化。老子对于国家的法令制度这一专门领域是持谨慎与贬抑态度的。《道德经》里的法观念在于圣人之治下的有限法制之治,而这些有限法制又必须合乎自然之道,建立小国家,恢复原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历史早就有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之争。孔夫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的观点,为道德万能论者提供了权威性的思想源泉。战国群雄纷争的岁月里,孔夫子的“德治”思想根本不能收拾动乱局面,正好说明道德不是万能的。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韩非公开反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把道德万能的信仰砸得粉碎,强调“法治”,宣称“法者,民之父母也。”[2]秦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利器,横扫六雄,囊括八方,一统中华。但法家的道德无用论,过分强调制度、法律或权利,轻视人自身的素质,淡忘了道德对社会…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一朝吏治清明,受到后世赞颂。就其反贪措施而论,太宗在“以民为本”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法治原则,以道德约束君臣自愿自觉地追求高尚的情操;强调“若安天下,先正其身”的反腐之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引导理念以及“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最终迎来“贞观之治”,将中国古代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巅峰。  相似文献   

20.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