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了十分高明的语言艺术,展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使得其所刻画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本文主要分析了《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从引经据典、运用古代成语、使用多种语言文体、使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使用口语化语言等几个角度探讨了《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又称“古文”,它既包括先秦时代的书面语,如《尚书》、《左传》、《论语》、《庄子》等;又包括秦汉以后的读书人摹仿先秦书面语而产生的作品,如《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文言文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具有简练、典雅的特点。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并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二是帮助人们认识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提高驾驭现代语言的能力。不过,对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在褒贬精神的继承、人物故事的运用、行文笔法的模仿、语言的借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清中叶纪昀晚年为追述平生见闻而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研究者通常把它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对比研究,但在语言特色研究方面,《聊斋志异》的研究早已收获颇丰,而对《阅微草堂笔记》语言特色的研究却尚未出现系统性、专门性、建树性的成果,仅有一些零星的评价性说法。《阅微草堂笔记》的叙述语言简约、淡雅、冷幽默,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娓娓可听等语言特色鲜明独到。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用唐人传奇的方法以志怪,运用洗练、含蓄、生动的语言,通过曲折多变的情节,刻划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聊斋志异》成为一部集我国文言小说之大成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小豆棚》是《聊斋志异》的仿作,因出色的艺术成就成为映衬《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巅峰之作的又一小高峰。《小豆棚》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美,在作品取得的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李十三先后写出了历演不衰而又深受群众喜爱的“十大本”,《如意簪》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如意簪》本事见《聊斋志异》卷一《陆判》.李十三的《如意簪》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方面对《聊斋志异·陆判》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的量词“事”“裹”“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与清代口语中的量词不同,将之与《聊斋俚曲》中的同类量词相比较,可以发现同是蒲松龄的作品,称量同类事物的量词却不同,基本呈现互补之势.这与两部作品的语言性质相关,《聊斋志异》是文言作品,《聊斋俚曲》是白话作品,这会导致遣词造句的不同,同类事物所用量词也会不同,是蒲松龄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展示的男性立场,既是自由意志与诗性灵魂的张扬外显;又是男性中心主义及强权意识的执着内敛。花妖狐魅的招摇过市固然艳惊俗世,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对父系纲常的委顺与归依。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是《聊斋志异》中始终无法完全消弭的一对矛盾,但这却使小说所塑造的“丑女”、“愚男”等一系列两性形象,独具一种深刻隽永的文化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2.
《胭脂》是《聊斋志异》中公案题材系列的代表作,不仅情节曲折,而且具备了许多突出的,如人物形象美、情节结构美和语言美等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的金和尚与金举人是两个饶有意味的小说形象,本文考证人物原型,并分析其与小说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在清代文人的评价中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但<聊斋志异>成为文言小说摹仿的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聊斋志异>已经确立了文言小说创作的典型范式.其典型范式主要表现在文人抒怀、史传叙事模式、诗化、幻奇为文、充分发挥文言艺术魅力等方面.这种典型范式为大量<聊斋志异>仿作的诞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渔洋老人为《聊斋志异》的《题词》,揭示了作品的"总体特征"。百年之后,余秋室之佳《序》,有如《题词》之注脚,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发挥了《题词》的思想,指出了《聊斋志异》何以"厌作人间语""爱听鬼唱时"。而这一点,作为《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正体现着文学的"独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呼唤人类自然天性的回归,崇尚平等自由,讴歌人道主义精神等民主思想意识。且以理想追求与非现实情节及人物完美的结合,原物之特征与人物性格的自然统一,浓郁的情感色彩与传神细节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独具一格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耳中人"篇记录了淄川邑谭晋玄在练功时耳中出三寸小人的事迹,此记录虽然看似荒诞玄奇,却有其较为明确的本事来源。首先在历史上确有修真之士谭晋玄其人;其次文中所载细节与道教的"守庚申"(斩三尸)方术大致吻合;再次耳中钻出"三寸小人"可以归入心理学中所说的"幻视"现象。"耳中人"篇所载事迹当非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品析四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聊斋志异》诸体兼备,各具特色。其多数篇章,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迥异的幻想世界,文中所描绘的虚幻世界,乃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投影。本篇选取唐人传奇式的《鸦头》《狐谐》,六朝志怪式的《雨钱》《小猎犬》加以品析,以见全书思想、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其篇末"异史氏曰"以特有的方式对聊斋故事从内容上作了大量的阐发和引伸。本文主要探讨"异史氏曰"在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即它有利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具有画龙点睛、点铁成金之功用;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为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