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新课标中也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其出发点是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即教书育人。在即将全面启用新课标之际,一线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德育有效地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落实纲要和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数学教改中应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能动力。由此可知 ,教师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德育、美育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能辩证地统一于一体 ,有机地融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兴趣 ,从而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 ,使数学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信息时代的当今 ,数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数学化渐成趋势。“3 +X…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校在学校管理中多方探索德育,积极实践德育,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校的德育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过程中,多年来学校一般是通过政治课、团队活动、班主任等工作落实德育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学习,作为担任多年班主任的一名老教师,我意识到必须针对当今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一名合格的教师,头脑中就应该有教学和德育二个大纲,并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使之互相渗透,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联系我国科学史上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初二物理讲解“液体对压强的传递”一节时,我介绍了1961年困难时期我国制成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并结合了我当时参观的实  相似文献   

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精辟的论断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揭示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使科学为人类的文明幸福服务的思想品质;历史、地理课能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纵观祖国的壮美,塑造学生爱国主义心灵;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等学科,可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中学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并依托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涉及的德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选准最佳德育渗透点,方可实施有效的德育.要做到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实事求是.即根据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体德育要求,选择和确定德育的渗透点,做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像沙子里滴水,让它自然地渗透进去一样.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讲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比欧洲数学家计算到这样的结果早一千一百多年.教师把展示中华数学成就作为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文明史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其次,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渗透点才能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学生常犯见“多”就“加”的毛病;教学时,教师突出讲解“多”字的两重性(有时用加法算,有的时侯却用减法算)作为德育的渗透点,使学生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在感性认识上逐步形成用“一分为二”观点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经验值得各地重视和借鉴。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合格人才来实现的。这首先要求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上海市大同中学在学潮中强烈感受到“重要的不是能送进大学多少人,而是给大学、给社会送去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倾向的影响,目前还有不少学校把学科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不仅会严重削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割裂了学科教学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统一的。各学校、各科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科德育工作,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初中科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德育的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科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下是我根据平时的科学教学活动的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前物理教学的问题之一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应有的德育教育。我国是世界上五个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总结出了大量科学结论,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对物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基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智同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品质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较大的可变性、可塑性。物理教育中的德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为改变学生的某些观念、意识、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拿破仑曾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德"对于人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普遍的存在."口号多实际少,号召多考核少,宣传多评价少,赞扬多引导少",成为许多地方司空见惯的现象,以致出现了马加爵事件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德育缺陷案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些要求恰如其分地界定了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在二十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秉承"以教育德,以德促教"的教学原则.下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心得,以资与广大同仁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3.
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只要对学生传授一些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写作知识就够了。至于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有的老师干脆认为:那是领导和政治老师的任务。殊不知,语文课教学更有其特  相似文献   

14.
15.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应该把握范文的具体内容,找到文道统一的结合点,选取恰当的方式来渗透德育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既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必要性与实施的可能性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德育与智育并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来说,青少年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亦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确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怎样才能有机地自然地将德育目标变为现实而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效应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主要特点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所具有的德育优势。多年来我采取阅读、写作配以相应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资源、占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德育为先"作为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主题的第一部分进行阐述,凸显了德育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德育的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