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篇衔接手段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语篇衔接手段对英语学习及英语应用至关重要。通过举例分析,介绍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的特点,研究其在语篇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在实现语意连贯中的效果,以期对英语学习及其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感遇》一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之时,在其十二首诗中,诗人对被贬之后自我情绪的描述,呈现其对仕途的淡化和对逆境的顺适与超然。该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从意象衔接的角度,对张九龄《感遇》诗中所营造的意象展开分析,旨在揭示意象衔接手段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为《感遇》诗的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衔接手段有语法和词汇手段等,它是语篇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衔接可以达到或实现语篇的连贯。语篇分析时应该注重语篇的表层衔接与语篇意义的内在连贯,衔接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又一可行方法。本文旨在研究语篇分析之衔接手段暨口语能力构建之语篇功能策略。  相似文献   

4.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而且它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而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层面(form),并且它是一个语义概念,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制。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语篇。  相似文献   

5.
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甸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教材的错误注释,对有关教辅用书、有关赏析书籍中的不当赏析,进行辨析探究,力求通过作者生平经历,从作者思路,从词作的层次关系,从作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作出贴近文本的赏析。  相似文献   

6.
丁晓敏 《文教资料》2010,(20):40-42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最基本概念,但是目前,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还没有定论。本文先介绍衔接与连贯理论,对两者关系的发展进行阐述,加以总结,并提出研究其关系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听力训练和测试主要是培养和考察学生对一定情景语境中的语篇连贯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结合大学英语听力材料中的实例,对语篇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将衔接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听力的实践教学中,可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衔接手段的基本知识及对听力语篇进行分析,使学习者能够在听力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联系,更多地获取语篇中的信息,提高对听力语篇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更快地把握语篇脉络,更准确地理解听力语篇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英语专业部分本科生的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指出学生在使用各种衔接手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语篇衔接和连贯训练。  相似文献   

9.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关于衔接及其连贯功能也有不少的讨论,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语篇种类,但是大部分讨论限于相邻句子或较短语篇中的衔接,本文拟从分析《呼啸山庄》中词汇衔接和连贯的分类和作用出发,讨论衔接和连贯对语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副语言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副语言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主要依赖语调、重音、停顿等音韵衔接手段及身势语来实现。副语言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手段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在差异,英语在语篇衔接上多用“形合法”,汉语则重于“意合法”。“形合法”与“意合法”在英汉语篇衔接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替代、省略和连接词的使用上,翻译时必须要注意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语篇中连接成分使用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汉语作文中,对连接成分使用的偏误分布很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一、按照科德对偏误的分类,学生的偏误中以省略偏误占绝对多数,并没有受其母语“形合”的负迁移影响;从逻辑语义关系来看,主要集中在因果、条件、转折和举例等关系上。二、在错选这种情况中,因对具体词语掌握不到位而造成的偏误远远多于因逻辑关系判断错误而导致的偏误。三、从连接词在小句中的位置来看,不是处在小句句首位置的连接词出现偏误的情况相对于其使用总数来说,所占比例较高。四、在一个小句中同时运用两个或两种连接手段时,偏误率较高。文章对此分别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化昆仑,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1994年有手订《槐聚诗存》出版,1999-2000年笔者曾著《钱钟书<槐聚诗存>注释》,本文试对其1966-1974年诗歌注解,以请高明指正,同时让大家了解当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当时的处境,以及学习他的人品和诗作。  相似文献   

15.
以韩礼德、哈桑和胡壮麟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为基础,对非英语专业部分研究生的英语作文中的逻辑衔接手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试图探究逻辑连接手段的使用规律和及使用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长卿是唐代大历诗人的代表作家,传世作品较为丰富,然而现代学者对其诗歌却鲜有重视,对其象征性意象更无专文论述。本文试从刘长卿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青山”入手,对其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并简要探讨刘诗中惯用象征性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Cohesion is essential to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ourse and is a significant device to help to realize the succinctness, coher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language in the text. Cohesive devices are sorted into two types by Halliday and Hasan: lexical cohesion(repetition, synonymy and collocation) and grammatical cohesion(reference, ellipsis, substitution and conjunction). The present thesis intends to render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Hemingway's world-famous novel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 discourse-stylistic perspective by analyzing both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cohesive devices employed in it. Additionally, the thesis will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of cohesive devices in Hemingway's classic profound language techniques and his gist of heroism that encompasses a trinity of roles ——Saint, Hero and Father.  相似文献   

18.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因此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成为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时代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从万物有灵观和生态审美的视角解读鲁若迪基诗歌的自然崇拜意识,拓宽了对鲁若迪基诗歌的解读方法和视角。鲁若迪基的自然崇拜意识的由来离不开独特的生活环境,普米族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以及他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鲁若迪基诗歌体现的自然崇拜观念主要包含对山的崇拜,对水的崇拜,对植物的崇拜以及对动物的崇拜,其诗歌折射的自然崇拜观念涉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鲁若迪基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自然崇拜思想,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