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理解审美创造的实质,就需对审美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初始阶段是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的出现,实现阶段是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象的形成,物化阶段是创造技巧与审美创造的完成。此三阶段是递进的,又是综合交织的。任何简单的理解,都不利于把握创造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进行艺术审美创造的两个基本方面:摄影者心理的审美化和摄影作品的审美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指出,摄影者只有依据一定的审美观点、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并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宏伟蓝图 ,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条件 ,它对审美创造具有反作用 ,同时又具有时代的、民族区域的、阶级的、个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三)虚中寓实,为人物形象显影氛围是一种虚的东西,但它虚中寓实,表现“实”的某些特质。一些作品常常化实为虚,通过渲染氛围来表现人物。乡土作家汪曾祺在谈创作体验时说过:“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汪曾祺小说选·序》)“气氛即人物”确为至言,简洁地说出了氛围表现人物的作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没有直接去写如何  相似文献   

5.
一氛围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范畴和审美范畴,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构成的重要要素,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电影等文学体裁都离不开氛围创造。由于氛围在作品中缺少明晰的形式感,不是很容易把握,现在的文学理论对氛围没有进行很好地总结和概括。现有的文学理论大都把作品分解成情节、结构、主题、性格等零部件。在一篇作品中如把这些零部件一一拆开,氛围就无影无踪了。正如泰戈尔的一个比喻所说:“采摘花瓣,得不到美丽”。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艺术作品的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 一种审美发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论的意义是非实证的,它与现实的经验现象界的意义不同,它归属于人的情感世界。它有的没有指标,但却有意义,有的指称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呈现为一种动态的言语和语义的表述形式。同时,它又按发话主体的特点规范着意蕴之象,体现了艺术语言既定的指谓与表达系统,它有自己特有的规律与范式。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最后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这些要素逻辑地形成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决定着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伟 《红领巾》2004,(5):96-97
典型化--高度地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这一界定,已约定俗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深究起来,却令人难以信服.这种忽视主体的界定,丝毫没有触及艺术典型化的特殊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现象着手,探寻典型化过程主体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典型化过程是一种“心理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 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 既有自然造化之精髓, 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 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虚实相生、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审美创造心理对促进审美创造活动的功能与意义的基点上,提出并主要论证了构成审美创造心理的审美感知认识、审美鉴赏评价、审美创造想象和审美情感体验四大要素的内涵、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对形成人的创造力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白羽是个爱海的人,那横遭禁锢的十年也并未改变他爱海的心。他说:“我爱海,但我许多年没有机缘看到海了。可是,海的怒涛在我胸中激荡,海的狂飙在我耳边呼啸,海啊!我多么想奔到你的眼前,亲切地向你致意,和你拥抱。”(《海歌》)这种感情,使他十年后重见天日时很快奔向大海的怀抱,让浪涛激荡他的情思,让海风吹动他的灵感。  相似文献   

12.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想象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心理方式,它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功能,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将人们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化,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构成完美的艺术作品,同时它能将艺术生命对象化,使人们生活的世界艺术化,从而使人们对世界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以物为基础,以“我”为主导进行的。审美意境是在意的作用下对世界万物各种矛盾的选择、陶冶和浓缩后形成的新生命。审美意境或造成悬念,或欲露故藏,造成神秘感,给人以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但却让人感到其审美力量更为强大。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韩伟 《中小学电教》2002,(10):63-64
文学作品课件要突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注重审美体验的实现。要实现这一审美目的,深入理解原作内容、旨趣和情感外,还得在一些细节上多下功夫。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技术细节特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这个喧嚣、躁动的社会中,在这个功利至上、实用至上的社会里,文学,这个应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淡忘,甚至漠视了。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常常说“我不知道写什么”,又有人说“我怕把作文写偏了,写离题了”,其实,写作文不应局限于话题本身,而应当由话题展开去,写点有广度、有深度的东西。因为学生中“怕写偏、怕离题”而不敢动手写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事例的“小”“少”,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或者内容贫乏,或者言之无物.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学习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活动,是一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情感感受和交流中,幼儿的内在精神向美的高度提升。其次,诗歌的学习是师幼共同进行的文学审美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诗歌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如果不重视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把学诗、读诗、编诗当作一个机械的任务来完成,幼儿情感上无动于衷,心湖上风平浪静,就无法产生心灵感应,无法培养向善向美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诗歌“悲伤—焦急—开心”的情绪变化,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不要对幼儿进行过多提问,否则会给幼儿压力,把原本的欣…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过程.我们一定要摆脱一贯实行的"政治一社会"模式的桎梏,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