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我抑制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其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转换,苏轼将他复杂深刻的人生感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化为美丽的词章,进而为中国的词坛营造了一片自由而缤纷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电视台举行知识竞赛。一道赛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名句?”选手答:“苏轼。”主持人判定:“错,正确答案是苏东坡。”主持人的判定不妥,引在这里不过是想说明:苏轼别号苏东坡。他的别号比名字更广为人知,这个别号牵扯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乌台诗案。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词作中突出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学者的赞扬。纵观苏轼的一生,特别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儒家理想的破灭、与亲朋的离别等种种苦难无疑给苏轼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苏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种悲伤,他的人生智慧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不朽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4.
因信息的来源、讲述者的态度、讲述时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宋人(包括苏轼本人)对乌台诗案发生时具体情形的描述产生了差异。把苏轼在不同情境中的自述、宋人笔记所载相互对照,参以宋代法律条文,可以辨识相关记载的可靠性,并探知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该通过乌台案的来龙去脉及原始资料的引论,阐述了人中的心理桎梏,忌才妒能对品、人品的决定性作用,展示了灵魂的震颤与搏斗。人作为一个整体,其长处短处优点弱点,影响着个案的公正判定,关系着事件的是非,——当然,这些早成了历史的落定尘埃,但做为人的精神之河,流淌在今人中又有多少积淀?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学者,其在诗、词、文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高的造诣,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推崇。在北宋复杂的政治背景下,苏轼既因文而得名,亦因文而得祸。乌台诗案就是典型的例子。苏诗在乌台诗案中是如何被扭曲和误读,有其政治原因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9.
"三舍人议案"和"乌台诗案",是宋代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三舍人议案"中,苏颂与皇帝、宰相的争论涉及以法治国还是以情代法?用人是皇帝、宰相"已夺"还是付之"听取众议"?"乌台诗案"是以诗文断章取义,罗织罪名的大冤案,此案的罪魁是李定等制造者还是钦定、逮捕、审讯苏轼的宋神宗。分析两案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对选拔人才、以法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12.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主诗人龙吟:"乌台诗案"在北宋政坛掀起轩然大波,苏东坡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请继续"倾听"黄玉峰先生的精彩解说——苏东坡进入大牢的第三天,即八月二十日,由李定主持,开始审讯。先由苏东坡自述罪行,他只承认在杭州作过几首讽刺诗,又生怕连累他人,说是自己写给朋友的,他们没有回诗。见一时难以撬开苏东坡的嘴,何正臣等人用肉体和精神折磨相结合的办法,日夜拷问,羞辱侮骂,威胁恐吓。苏东坡熬不住时,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于是设法吞药而死,却没有死成。我们敬爱的大诗人终于扛不住了。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一生是跌荡起伏的一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进退得失,他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诗意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其一生的审美人生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适意”。  相似文献   

15.
东坡闲话主诗人龙吟:作为苏东坡人生重要分水岭的"乌台诗案",究竟是因何引发的?始末如何?且听黄玉峰先生细说端详——元丰二年(1079年),在湖州任上的苏东坡被押到了京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年三月,苏东坡离开江苏徐州,四月二十日到浙江湖州上任。此前,他因在徐州抗洪救灾,立了大功,得到了皇帝嘉奖。他的警惕性更差了,对新政的弊端又口无遮拦地批评起来。他不知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分析了苏轼诗词“旷达”风格,展示了苏轼诗词“狂放不羁,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超然物外,闲适优游”和“胸无芥蒂,同化自然”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苏轼诗词“旷达”的原因,即:“得吾心”于“庄子”和“不入时宜”。  相似文献   

17.
元丰二年(1079),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苏轼泼来,“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在落寞而壮阔的黄州,苏轼终于跨过他人生哲学的三重门,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以诗为词的阐释众说纷纭,实际上,其涵义本身就是多方面的,不同语境各有侧重。在《后山诗话》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下,以诗为词的意义只能是: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改变了词传统的婉约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尚法"书风走到极致时,北宋苏轼于唐人之外另辟蹊径,率先提出了书风"尚意"理论,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着自己的美学主张,创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此帖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王安石"新法"已不可争论,而苏轼仍在发表反对言论.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两篇都是典型的文赋,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曲折地表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他的超然思想和旷达胸怀.但两赋在景物特点、起兴游程、表达方式、作者心境上还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