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改革,顺应了道教更具有官方化、成熟化的趋势.在改革道路和形式上,北方的道教改革官方强制性推行,南方则是官方推行的特点与个人影响并重;北方的道教活动介入政治过深,南方的道教改革在后期则有意回避政治,这是道教改革南方成功而北方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3.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政权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思想的普及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完善上,一是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二是在政权体制上推行参议会制,三是在政权机关人员组成上推行“三三制”;在民主法制建设上,首先是通过立法以规范和保障抗日民主的政治权利,其次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建设,此外,在司法与行政执法活动中积极创新与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普及教育上,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抗日民主的宣传教育,并组织民众进行各种广泛的政治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则以党政干部的民主作风与民主精神去影响和教育群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开发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谭峭及其《化书》在中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事实阐明五代时谭峭与谭紫霄为同一人,他的著作《化书》不仅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重要的治国方略,提出统治者应用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使社会向良性发展转化,实现天下太平,构建一个经济上均平、政治上公正、思想上宽容的节俭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让位于玄、佛、道,退居次位,而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道教流向社会上层,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表面上看儒学丧失“独尊”地位,实际上,道教之所以能够得以登上政治舞台,是借助引儒入道的方式进行改革才得以实现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儒学在神仙思想、戒规戒律、道教改革和道士心态等方面影响着道教,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原始道教发展出现危机、道教信徒构成的转变以及夷夏之争的促使。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作者痛感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而官方道德又已失去教化民众、维系人心的社会调控作用,故以代天化民为己任,继承发扬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吸收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潮,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该书对后来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太平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一些简析。  相似文献   

7.
工具理性的扩大化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结果导致了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而这种背离使得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造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困难。从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来阐释政治可以发现;政治是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政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活动的普遍参与是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神怪小说的兴起、盛行与道教的形成、转化在时间上具有同一性,小说的创作宗旨有着宣教宏道的意图,在思想内容上与道教的教理阐发和神仙谱系建设相呼应,在传播上为文人雅士所乐尚,从而为道教的上层化转向推波助澜,实则直接建言丹道,是汉魏道教的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宗教活动与文学创作一体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或化事件,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因素。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化整合的体现,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内部阶层(中间阶层与下层民众)在犬兔追逐中,中间阶层通过歧视性的对比所宣扬推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0.
道教对唐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君臣之道理论、道教的政治理性、御史监察制度和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调适上。本文从道教与唐代政治关系的视域进行分析,它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唐代政治清明和臣子的力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明朝开国皇帝的神话传说与民间记忆,是在复杂的社会政治境域与形势下建构和固化的,具体地源于元季政治的变幻风云、社会各阶层对"天生圣人"出世靖难的期待、明初皇位争夺及消除北虏寇关威胁的政治需要,并由此自上而下流传开来,最终形成了官方文本、地方史乘、民众述说的三者互动。  相似文献   

12.
程黎阳 《教书育人》2001,(16):33-34
一、必要性3月5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见会传出信息: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已基本确定。预计2002年9月,在各省市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据该框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高年级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数、外、科学(理、化、生)、历史与社会(史、地)、体育…  相似文献   

13.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14.
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施的一项基层社会控制和管理制度。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方志、族谱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徽州保甲制度推行和运作的实态:保甲门牌、十家门牌等保甲编制过程中给发的官文书,反映出官方推行保甲制度的程序和意志,及其实现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合同等私约文书,反映了保甲组织在官方的领导和督促下,依托宗族力量运作的实态;谕单等官方颁定的章程和政令,可见面对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变化和保甲制度的日渐式微,官方强化保甲制度的意图。清代徽州保甲的编制、运行、强化,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基层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与道教化有何关系?此前似无人论及,但这毕竟是不刊之实。应当说,闻一多与道教化有着宽泛而深刻的联系。要而言之,这种联系,在性质上,既有吸取的同一性,也有批判的相异性;在范围上,则反映于他的学创作、学术研究、思想性格等诸多方面。而且,随着他思想的发展,其联系也在不断演变,呈现出隐显不定、分合难测的复杂态势。理清这一线索,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乃至了解中国的“国民性”,无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17.
读陶公庙     
一南方是道教的故乡,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都是道教名山。但湖南却没有拿得出手的道教名胜,也没有道教史上众星捧月的名人。好不容易有一个吕洞宾在此出现,也是"三过岳阳人不识",只好在洞庭湖上飞来飞去。湖南对于道教的轻视,我一直不得其解,连留下两位得道仙人肉身的陶公庙,也不称为"观",而称之为庙,这是我完全想象  相似文献   

18.
辽代契丹人既信奉原始的萨满教,同时也敬拜佛被和道教,而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带有浓郁的时代和民族、地区特点的“祈禳”活动;(一)与“祭祀”形式有关的各种祈禳活动,(二)与占卜、禁忌有关的各种祈禳活动;(三)其它形式的祈禳活动,他们的祈禳活动特点是:走向制度化,趋向习俗化;构成多元化,他们的祈禳活动对辽当世和后世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甚至直到近现代还对我国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习俗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在互相交流吸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发展;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先以经济技术为开端,继而深入到政治制度以及观念化;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和观念化的更新配套进行;吸收外来化的积极成果,改造完善民族化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0.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