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寻战友     
抗日战争时期,黎明前的一刻,一支游击小分队来到某地。按计划,老游击队员要在当天晚上7时前将小分队的同志带过一个大森林,然后趁着晚上七八点钟敌人换岗的时候,带他们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敌人的心脏地区执行任务。  相似文献   

2.
身边的历史     
《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3):F0003-F0003
正"苏嘉铁路75号桥日军炮楼遗址"位于吴江市盛泽镇群铁村苏嘉铁路75号桥东南侧,说起这一遗址就不得不从曾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的苏嘉铁路说起。苏嘉铁路,为备战日本侵略而筑,曾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吴江后,重兵把守苏嘉铁路,沿线修筑了许多炮楼,75号桥炮楼便是其中的一个。它始建于1938年下半年,由东炮楼(单层)、营房、西炮楼(两层)三个单体组合而成,总面积119.4平方米。东炮楼为单层清水砖混结构,建筑  相似文献   

3.
良心     
战争发生时,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相似文献   

4.
19、接着,他又把突击队分 成4路,挖雪道向炮楼靠近, 姜墨林这路挖得最快,只见 他只身跃起,把一捆手榴弹 塞进了炮楼的枪眼。 臀谊 {八 、羚邵 \、\、 20、只听轰隆一声巨响, 鬼子的炮楼塌了,姜墨林 的突击队顺利地为大部队 打开了前进的路。 21、形势越来越严重,部队 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活 动。一天,姜墨林带着他的 小队,来到包河镇外的鬼子 据点。 22、经过侦察,据点里 只有20多个鬼子,姜墨 林和几个战友一商量, 决定干掉这个据点,杀 杀鬼子的气焰。 超、半夜里他们偷偷地 摸到据点跟前,只用几 颗手榴弹,就把20多个 兔茅全午掉丫、没成 想…  相似文献   

5.
王悦 《学习之友》2009,(12):21-21
一次某议员碰到总统林肯,对他对敌人的态度表示强烈不满:“你为什么要试图跟他们做朋友呢?你应当试图去消灭他们。”  相似文献   

6.
该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了。上课铃一响,我微笑着问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读一篇小说,愿意听吗?”“愿意!”同学们异常兴奋。“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在读的过程当中,我会随时停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些问题,好吗?”“好!”同学们有些迫不及待。于是,我用讲故事的语气,开始朗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欲擒故纵"本是军事术语,要消灭敌人,先故意放出风不攻打了,让敌人也放松警惕,待敌人松懈时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引申到教育中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冷静面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推后教育时机,进而以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处理。"欲擒故纵",一种以静制动、以冷促热的教育智慧。一、"欲擒故纵"有助于班主任全面掌握班级孩子的真实情况现在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能趋利避害,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复杂的一面:对自己进行伪装,编造各种谎言,制造假象,以获取班主任的信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点儿     
有的人常常拼搏到最后一阶段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最后功亏一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过要战胜自己,认为对手比自己要强大得多。其实,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要他们能超越了他们认为的极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可他们却往往在最后一步放弃了。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启蒙》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十册新选入的一篇课文 ,文章借作者对自己启蒙老师的回忆 ,表达了对启蒙老师由衷的敬佩和深深的感激。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呢?难忘的是老师们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这一点体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 ,表里不一的做法沦陷时期 ,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学校离敌人炮楼只有二百来米) ,“老师们曾组织全校学生在这里举行过多次抗日讲演比赛” ,并且“讲演比赛时 ,专门有人在校门口放哨 ,见到日本兵或翻译官经过 ,就跑进来报告 ,讲演随即暂时停止 ,大家一起唱歌。”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 ,这样做 ,是何等的勇敢!老…  相似文献   

10.
探“能”     
对《孙子·谋攻》中“敌则能战之”一句,自曹操以来,就解说不一,诸家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近人郭化若将此句译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中南五省(区)编写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则译为“与敌人兵力相等设法战胜他们”。  相似文献   

11.
周斌 《考试周刊》2014,(38):196-196
<正>人民军队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本色,要想实现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建设目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  相似文献   

12.
“向貧下中农学习什么?”这是我們班上許多同学下乡带去的問題。在五、六天的劳动鍛炼中,在和农民的接触中,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要向貧下中农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級立场。贫下中农在解放前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把他們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的。因此,他們知道恨地主、国民党反动派、蔣介石,爱毛主席、共产党、人民政府。当阶級敌人向他们进攻时,他们没有被阶級敌人的糖衣炮弹所迷惑,和阶級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爭。当阶級敌人企图复辟时,他們睁着雪亮的眼睛,团結在党的周围,和故人进行斗争,不让敌人复辟。  相似文献   

13.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  相似文献   

14.
铁道游击队     
竹马 《现代语文》2005,(11):43-43
抗目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对主力部队作战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欢欢带着他的特种部队出发了。在电脑的引导下,他们准确地绕过了敌人的埋伏,进入阵地。而敌人的空降兵非常特别,他们能在陆地上行走,也能在空中飞翔,他们定位的能力非常强,还能用嘴里伸出的探测器自动寻找目标。这时,欢欢想起了他画的向日葵,他要用它们来扰乱敌人的定位系统。他说了一声:“变———”,那向日葵立即从他的书包里跑出来,冲上阵地,一瞬间形成了一个葵花阵。无数的向日葵对着敌人微笑,引诱敌人走进这个圈套。果然,敌军走进了葵花阵。那向日葵立即旋转起来,它们的头随意地乱摇,有的向南,有的向北,有的向西,有的向东,把敌军完全弄蒙了,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乱成了一团。欢欢问身边的伙伴:“今天在课堂上,同学们都说这向日葵像什么来着?”橡皮说:“像个大火球。”铅笔说:“像个怪兽。”在他们说话的瞬间,向日葵便随着话音变了。一直站在那里的向日葵突然间变得狰狞起来,叶子成了缠绕敌人的武器,花瓣成了古怪的牙齿,它们张牙舞爪地扑向敌人,真像一只只怪兽。更奇怪的是它们还把自己的葵花籽像子弹一样地射出,顿时,大吸盘上响起劈劈啪啪的声音。敌人一时弄不清楚这是什么先进的武器,找不到对付的办法,一会儿功夫,他们就被射得鼻青脸肿,鬼哭狼嚎。敌人的第...  相似文献   

16.
尹悦媛 《作文》2022,(38):15-16
<正>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地道战》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讲述的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冀中平原高家庄村民齐心协力挖出一条条地道,用“地道战”的方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高家庄村民团结一心,把地道挖得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在侵略者大“扫荡”时,他们毫不畏惧,利用地道把敌人搞得团团转。敌人只能想尽办法来破坏地道,但村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敌人用火烧,  相似文献   

17.
一、从文章主旨部分入手 ,拓展教学扣住文章的主旨部分展开教学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部分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 ,将生死置之度外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一句贯通全文 ,是表现李大钊精神的主线。这里我抓住“信心”一词展开教学。在理解“信心”一词的基础上 ,围绕“信心”一词让学生展开联想 ,如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邱少云……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胜利 ,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  相似文献   

18.
让炮楼上天     
1周庄一带盛产棉花。到了七月以后,山坡上白花花如雪一样的棉花,就可以变成上好的丝绵,装在衣服里做成棉袄,冬日穿着,很软和。可是,大家还没有摘,鬼子的炮楼就修好了。然后,鬼子在小队长坂田的带领下,到了各村,要求所有人将棉花摘了,送到炮楼去。周庄东头的刘大叔没这样做,他把棉花摘了,准备让刘大妈纺线织布。谁知,坂田知道了,带...  相似文献   

19.
选入教材的文章总是比较好的,但是并非篇篇无商榷之处。我在参加第一批中央讲师团的支教过程中,教到中师《文选和写作》(二册)的《新闻三则》一课时,试着和同学们一起对课文的用词作了推敲。《新闻三则》的第一则是《‘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我对其中的动词“推”和“塞”进行了质疑。这则新闻中,写杨朝芬三次把爆破筒投进敌人暗堡。第一次是在敌人毫无准备而又怕被敌人发觉的情况下,用“塞”是合适的。第二次敌人要将爆破筒推出来,杨朝芬坚持要投进去,用“推”是恰当的,体现了  相似文献   

20.
战斗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蒋军向何厝村打炮时,就是敌人的运输舰又要启动了。这时候解放军的指挥所里就十分热闹,电键声、电话声、口令声响成一片……这是我们又要和敌人开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