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宁国铭 《视听》2018,(6):28-29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纪录片画面和后期剪辑相辅相成,起到补充画面、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美等作用。在进行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时,要使其既能保持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又能和其他素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创作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深入浅出地传递主题。本文主要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纪录片制作中,借用了同际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各种思潮和理论。按照不同时期纪录片制作者对纪录理念的理解以及所指导的实践不同,本文划分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28日至31日,"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盛典在云南腾冲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和云南电视台联合主办.来自中国视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Discovery亚洲电视网等全国各级影视机构与节目制作发行公司的负责人、著名制片人、著名编导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4.
林伟 《东南传播》2014,(6):108-10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要注意立意与选材,拍摄方法与技巧,文稿和画面的关系,以及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电视纪录片拍摄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要有坚持不懈的拍摄精神、过硬的把控镜头能力及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5.
历史影像资料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档案资料一样是历史的真迹,具有“真实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使用价值。”同时,它义具有特殊的价值.是活动的、形象的、最生动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档案。正是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素材,尤其是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纪实”观念的引入,将中国纪录片从主观宣导的说教模式,历史性地转向了追求客观与真实。以纪实手段关注生命本体的轨道,掀起了中国纪录片的纪实主义潮流,并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不介入”、“原生态”的跟拍即是“真实”,而任何主观的东西都是对“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破坏,所以片面强调纯粹的。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认为,新时期我国电视片进步的标志,就是一批以纪实手法反映中国人生活、文化状况的纪录片的出现,给电视界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可是,就是这个被圈内人一直看好的纪录片,在现实的电视市场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况。近10年来,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前行姿态,既充满希望又步履沉重,创作生产的高潮与市场的低谷同时并存,现实的反差迫使我们关注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8,(7):118-118
这是一部全新的经录片创作教材,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本书首先从什么是纪录片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主要类型,介绍了中外纪录片发展史及各个时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以期读者能对纪录片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林溪漫 《东南传播》2011,(8):112-114
与《话说长江》相比,《再说长江》在电视理念上的创新、电视技术上的突破,它折射出这二十年间中国纪录片发展变迁的璀璨光芒。本文通过对两部恢弘的社会画卷《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照分析,探究我国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及采编手段上所取得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ocumentary programs in British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explores how production factors influence the creation of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It focuses on the power of the producer to select and present media content and asks how the power relations within the broadcaster–publisher system impact on content and form of new program ideas. It is specifically interested in the negotiation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prior to commission, asking how and why specific content is selected fo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ethnographic study in an independent production company, four program conventions are described that are conditional for the selection of new project ideas. Combined with economic pressures and independents' limited potential for agency, these professional conventions facilitate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amiliar over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世界纪录片发展继续呈现繁荣势头:纪录电影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社会问题影片,票房继续走高,电视纪录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国纪录片的变革,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创办纪录片栏目的得与失,以及国内外的优秀纪录片制片人的市场经验,探讨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栏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付立宏 《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0):123-125
认为柯平教授主编的《文献经济学》一书,有崭新的学术风貌、严谨的学术逻辑、浓郁的时代气息,并且虚实相依,因此该书是文献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首先对在此之前文献信息学的理论建设进行简单回顾,结合文献信息学理论的大背景探讨该时期理论建设的局限性。同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文献信息学的主要观点作了深入和质疑,结合该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认为文献信息学应该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不能囿于名称而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的整体状况,对《文献资源建设概要》一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追忆"幽灵"--电视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创作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东 《现代传播》2001,(3):84-87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是《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开篇语。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缔造的这个“幽灵”激荡了欧洲大陆,叩响了亚洲门扉,令整个世界为之改变,让千百万人为之震撼. 1997年5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编译局二楼会议室里,一个创作座谈会正在热烈的讨论中,话题核心是要拍一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电视片。 “歌中之歌”:为何拍 在千年交替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调查,评出了十大千年思想家,马克思的得票率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爱因斯坦,被评为上个千年最伟大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纪录片如何引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的问题,运用了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对纪录片的拍摄进行相关研究。上世纪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影像表现手段的真实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本研究尝试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纪录片拍摄,尝试以科学的严谨、科学方法的缜密重新找回纪录片的真实和权威。  相似文献   

19.
沈世良《倪高士年谱》作为开创性的倪瓒年谱,广泛吸收前代与同代的大量研究成果,围绕“高士”这一主旨,首次对倪瓒生平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同时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就中国新闻媒体兼具的"上层建筑"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多重视角的观察与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四、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