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在清朝建立及其前期建设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包含着皇权与贵族权利的分配及冲突。  相似文献   

2.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后金和清初实行的重要政务决策组织形式,传统上称其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常常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笔者以为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表意更准确,内涵更清楚,更加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由“议政王”与“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大臣商议国务,身居要职,对政局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关于议政大臣这种清朝特有的官职,过去尚无专文论述。本文准备对议政大臣的设置、人员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索,谈谈不成熟的意见,敬请研究清史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乾隆中叶以后,清人对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议政大臣”的情况已经很不了解。象《皇朝文献通考》这样专讲典章制度的官书,在其多达十四卷的《职官考》中,  相似文献   

4.
政治努尔哈赤:由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内阁,置六部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君主专制建立以来,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等中央政治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介绍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在1637年—1792年155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1637年—1792年)。在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分析金太宗时期勃极烈制度改革和清太宗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革,发现这两个贵族大会议事制度均在王朝第一代继承者统治时期,发生了相似的关键性转折:议事成员权力缩小、皇权渐趋加强。首先从社会现实、年龄因素、心理变化、汉儒熏陶四个方面探讨这种相似转折背后的原因,进而从王朝军事斗争的不同走向分析相似性改革历程为何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比勃极烈制度存续时间长100多年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9.
顺康时期是清代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时期,它既是入关前的总结,也是探索与调整其体制内不合理之处以符合统治需要的重要阶段。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在类型上表现为多样性,按辅政亲王的名称来划分有五种类型,即摄政王型、辅政叔王型、理政三王型、议政王大臣会议型、辅政皇子亲王型。  相似文献   

10.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 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相似文献   

11.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这样就可以明确该节在高考中的地位了,然后去备课。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试题](2009年广东卷第5题)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13.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同治朝的太后亲王联合辅政使得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但随着罢黜议政王后,清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峰的时期。军机处就是适应这一时期的性质而产生的。军机处亘存于清代统治时期一百七十余年间,它以“平章军国之政,以赞上治机务”,而为清统治者的得力工具。故权力既重且广。由于它最接近皇帝,又赋子“承旨出政”之权而行使权力,遂成为凌驾于內阁、部、院之上的全国要政的总汇机关。军机处始设于雍正八年(1730年),初名军机房。十年改名办理军机处。雍正十三年十月,高宗蒞政后,曾罢军机处,其职尽归总理事务王大臣代之。又二年(乾隆二年十一月),王大臣等请罢总理事务后,遂复军机处。直至宣统三年四月“皇族內阁”成立后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皇帝用文书形式向全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部门及个人传达的公告、命令或指示等统称为“谕旨”。按光绪《大清会典》所说,它们可分为两类:批示臣下奏请叫“旨”,特降或因下面奏请而宣示中外的叫“谕”。这些文件统由内阁与军机处经办。 清初,文书制度基本沿袭明代。中央、地方各部门和高级官员所上奏章都不是由皇帝直接处理,而是必须先送到内阁。内阁接到奏章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用小票拟出批答,然后连同奏章经内奏事处送达皇帝“御览”。重要的军政大事还要直接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出,名为“票拟”。内阁接到批件整理誊清后,即成“谕旨”。按规定份数恭录副本,然后由内阁将谕旨交都察院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朝嘉道时期议政改革和实学思潮复兴的光驱,松筠在伊犁将军任内充分实践了其改革思想。主要措施有: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贸易;创办旗屯,开发新疆;开放例禁,开采矿藏,编篆地志、进行开发性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奕忻(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1861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忻是晚清朝廷中位重资深的重要人物,在他当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廷议,又称集议①,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秦汉政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且廷议内容和参预者之广泛以及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表明,秦汉时期利国利民的建策大计和治国方略,大多是朝臣议政会议提供的。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嗣后历代的议政制度多系继承秦汉并加以发展的。一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从《史记》、《尚书》等文献中可知,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议事会议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例如尧舜时的禅让等都是经四岳十二牧酋长们讨论同意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学史上,今文经学长期以来为古文经学所压倒,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常州学者庄存与重新提倡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方复兴于世.此后,龚自珍、魏源等人发扬今文经学“借经议政”的治学特点,将今文经学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为今文经学的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奕訢(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1861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訢是晚清朝廷中位重资深的重要人物,在他当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