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05,(1):21-21
2005年高考艺术类招生中有两大政策将最后一次执行。原政策中有高考数学成绩不计入学生化课总成绩的规定。另外,艺术类科生成绩不包含数学成绩,理科生数学成绩计入总成绩也是近年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数学确定性批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柳劲松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63-64,84
自非欧几何诞生以来,数学史上的几次重大危机,撼动了数学宏伟大厦的根基;罗素悖论的产生,促进了康托集合论公理化基础的改进;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彻底暗淡了数学确定性的光芒.怀疑、批判是数学发展的真实动力,破除数学确定性的神性观念,重建数学批判性的人文观念,是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数学教育的批判性转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佚名 《师道》2004,(8):4-5
他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每次考不好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佳。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还是因为考不好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梦魇。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  相似文献   

5.
唐:评论需要以史为鉴。常有学者争论“这一次课程改革到底是属于第几次课程改革”,除了官方的描述外,其实不同人根据不同的资历和认识所作出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周老师,您是老前辈。在您亲历的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几次?  相似文献   

6.
标准分与高校招生录取兰州市教科所侯乃文一、什么是标准分某学生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是74分,英语成绩是70分。大家都会认为该生的数学成绩比英语好。这从某一方面说也许是正确的,但如果数学、英语试题的难度不同,该生这两科成绩在班上的名次如何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我曾作过一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厌恶数学的情绪比以前有所增加。为此,寻找使学生不厌恶数学的办法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不厌恶数学呢?在我对小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一名小学生说:“我喜欢上数学课,是因为我的数学老师会让数学变得可亲、可爱又可乐啊!”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要让数学变得可亲、可爱又可乐,可...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23学生喜欢数学,另31学生不喜欢数学。我把31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但也有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  相似文献   

9.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有限次的验证、假设和论证,来代替无限次的事例的验证,达到严格证明命题的目的。也就是把从某些特殊情况下归纳出来的规律,利用递推的方法,从理论上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数学归纳法;不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或者在证明过程中不能“自始至终”(即证明步骤不完全);或者没有用到归纳假设,有的虽然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方法和步骤对命题进行了证明,也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了归纳法原理,对用数学归纳法所证明的…  相似文献   

10.
韩广玲 《山东教育》2004,(34):46-46
“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代数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次飞跃,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从中体会出它的优越性。但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且不习惯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因此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车广秀 《甘肃教育》2007,(1S):64-64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通过适度忍耐以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相似文献   

12.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是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不应该一直被片面地认为是对知识的连续累加,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逻辑推理中变得严谨周全;促进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和一道道习题的训练后,全面加深解题思路分析和积累策略制定的经验。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创新性学习,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质的改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慢慢复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她在读初中时,作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相似文献   

15.
一、数学文化是一次次对历史的追寻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于知识本身的表现,还寓于它的历史。数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历史的一次次追寻,了解它的悠久,体验它的丰厚,从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数学的种子。我们可以用现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数学的文化属性。学习“0的认识”时,笔者带着学生追寻阿拉伯数字的演变历史,将“0”的出现到广泛应用作一特别介绍,学生饶有兴趣;再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笔者特意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学生有感于算筹到算盘再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钦佩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此外,笔者还经常通过活动课程向学生讲述中外数学的发展史,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在一次次对历史的追寻中,那些数学家令人神往的成就扣动着孩子的心弦,他们会深深地感到:数学是精彩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抵达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在学习二次根式时,常用到如下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因而,设计数学开放题是数学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笔者愿与同仁就数学开放题作点探讨。一、什么是数学开放题笔者认为,数学开放题是具有一定现实背景的、解答途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开放题中,往往是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确定,它有时可以是因条件不确定导致结论不确定,有时还可以是因结论不确定而导致条件的不确定。有时,一道传统的题目,稍加改造就成了…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看,数学教育改革的历程是艰难的,本世纪世界性的数学教育改革掀起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纪初(1901—1914),由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力学与数学教授彼里(JohnPerry)首先发起随之席卷全球的数学教育改革,使教材,教法近代化,微积分,解  相似文献   

19.
安丘市实验小学在进行应用题教学专题研究中深刻地认识到,应用题实际上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以及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而数学概念、公式、法则以及几何、代数、统计等数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生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学教学实际是经历了两次“翻译”过程,即把生活问题“译成”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译成”生活问题。前一次“翻译”是概括数学知识,后一次“翻译”是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这两次“翻译”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应用题教学属于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如果在整个数学教…  相似文献   

20.
蔡月珍 《江苏教育》2007,(14):72-7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在初步认识分数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之后。由于本课知识点不多,备课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于是我在教学中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思考和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