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萝卜煮萝卜还是萝  相似文献   

2.
三、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先生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一文(详见《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表述:“‘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参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对于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理论上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校本教研虽然是在本校展开,立足于本校实际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封闭在学校内部,完全局限于本校,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加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专业人员等外在力量的参与和指导,多方教研力量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个人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下面把我中心小学探索校本教研活动的收获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教师的教学研究毕竟有别于专家以前瞻、宏观为特点的纯理论研究,也有别于教研员不直接介入教学一线的专业研究。校本,校本,以校为本。校本教学研究,是以“本校”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本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中心,以解决这种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首先,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换言之,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应当从“本校”特定的时空条件,特定的对象及其派生的特定问题出发,从每个研究和实践主体的特定情境出发。这样,校本…  相似文献   

7.
潘涌 《教书育人》2004,(11):14-17
教师的教学研究毕竟有别于专家以前瞻、宏观为特点的纯理论研究,也有别于教研员不直接介入教学一线的专业研究。校本,校本,以校为本。校本教学研究,足以“本校”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本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中心,以解决这种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与校本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教师的教学研究毕竟有别于专家以前瞻、宏观为特点的纯理论研究 ,也有别于教研员不直接介入教学一线的专业研究。校本 ,校本 ,以校为本。校本教学研究 ,以“本校”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 ,以“本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中心 ,以解决这种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 ,这样 ,它必然具有下述基本特征。首先 ,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换言之 ,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应当从“本校”特定的时空条件、特定的对象及其派生的特定问题出发 ,从每个研究和实…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研究毕竟有别于专家以前瞻、宏观为特点的纯理论研究,也有别于教研员不直接介入教学一线的专业研究。校本,校本,以校为本。校本教学研究,以“本校”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本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中心,以解决这种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它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校本教研的涵义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即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有效资源,组织本校有关人员,按照国家和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精神,自主、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课程研发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教育信念、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13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系列研讨“行动研究推进课程改革”现场会在石景山区召开。石景山区安排了“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促学校特色发展”、“校本管理促学校可持续发展”三个分论坛,与来自全市各区县教委以及课改样本校的领导、教师180余人共同分享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与反思。2001年,石景山区小学全部参与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6年过去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以本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本校教师为研究骨干,以选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研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为途径,以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本校教学发展的生产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因此说,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标,系列化的相应制度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刁益红 《考试周刊》2011,(85):223-224
园艺校本课程是本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从本校开设涉农专业园艺类课程和学生实际出发自行设计的一门选修课。开设该课程,先要弄清该课程应如何定位,有何特点。作为省级重点职校、省级绿色本校,本校虽建有机电、数控、电子等多种专业实训基地,但没有园艺专业专用的实训场地。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周边有许多可利用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园资源、社区资源、公园城市绿化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本文介绍了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如何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如何让课堂具有开放性,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等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介绍了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罗克宏 《甘肃教育》2009,(14):13-13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提高办学层次。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际,解决本校的问题,促进本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制度和研究方式,已为大多数学校所认可。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校本起来,让校本教研解决本校的问题,让本校教师得到专业成长,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一直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湖北省荆州市红星路小学率先推出了“互动反思型备课”的教研活动。活动的方式是该校探索并尝试了近两年的“两分钟论坛”,鼓励老师“人人都开口,个个说行话”。为了促进校本研究的落实,本刊记者参与并记录了这次以“教学反思思什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飨读者。并欢迎更多的学校展示本校的校本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课程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激发学校与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取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研究,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同水平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便是“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学校与教师针对本校本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开展“追踪”探究与汲取“他人经验”等方式,思考、设计对策,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互助合作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组成打破年龄及任教年级界限的教学研究小组,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解决课堂教学的矛盾和困惑。本校结合实际,通过“群体预设——实践验证——互动交流——反思提升”四个环节,打造出了一支具有高专业素养、独特教学风格的数学教师队伍。一、“互助合作式”校本教研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