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车震”、“车震胜地”一类的新闻。这类新闻表面看上去“无伤大雅”,但由于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对受众生活的误导,无异于饫鸩止渴,将使受众逐步或者快速远离媒体。对于这种现象,新闻媒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慎独、慎初、慎微。  相似文献   

3.
“争鸣之页”栏目又同大家见面了。本期刊发的这篇文章 ,对“带着问题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 ,指出了该模式的三大弊端。但是 ,作者并未全部否定该模式 :“不是说上阅读课再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是提什么问题 ,怎样提问题。”对此提出了四条改进的教学建议 ,主张要向学生提问题 ,也要提“文中没有现成语句作答案的 ,必须以课文为依据 ,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 ,过去的“满堂灌”不对 ,现在“满堂问”是不是尽善尽美的模式?请大家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相互切磋 ,平权讨论。希广大读者能结合本期刊发的文章积极来稿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寄本栏目《争鸣之页》收。  相似文献   

4.
醛在有机含氧衍生物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活泼的醛基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既可引入羟基又引入羧基,同时,醛在有机合成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对乙醛分子结构特点的分析,强化研究有机物的方法,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学设计:1启发引入,探求新知。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探究推测未知物的分子结构,强化研究有机物的方法。2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自主探究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突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官能团如何决定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听说读写”四个字,向来是小学语文界常说的语文能力的总和。从字面上看,谁都会认为这四个字之间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可以断定,四者之间无轻重之分,无主次之分。然而,在目前全国上下,无论教研部门,无论是专业杂志,无论是学校课堂,我们都可以听“到以读为主”之说。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按顺序排列第三“的读”,真的是最主要的吗?笔者认为“,读”“与听”,同样是一切语文信息的摄入渠道。要说有区别的话,区别就在于“听”,有赖于有“人说”,“而读”只在于自己开卷。前者,作为信息摄入渠道是有限的,可后者是无限的。从这个认识来看,…  相似文献   

6.
1952年 ,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 ,在密闭容器中 ,通过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 ,一度使人们相信 ,原始大气和海洋在自身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能够合成蛋白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米勒实验对此逐渐失去说服力。现对个中原因作以下商讨 :( 1 )米勒对原始大气成分的假设错误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 ,大气主要由CO2 和N2 组成 ,仅含有少量的CH4 和H2 。米勒将装置抽真空后 ,通入的是CH4 、NH3、H2 、N2 等混合气体 ,因此 ,最终得到的氨基酸不与原始大气和海洋产生的氨基酸相同。( 2 )米勒实验产生的氨基酸无法合成蛋白质 …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8.
拙文《反思“带着问题读”》见刊后(《小学语文教学》 ,2000年第2期———编者注)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笔者感到欣慰。这是小语教研繁荣活跃的表现。看了老师们的商榷文章 ,笔者觉得还有些话想说一说 ,就算是“再反思”吧。有的商榷文章大声疾呼 :带着问题读“多么重要” ,是“看家本领” ,“不能否定”。其实拙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带着问题读”这种教学方式 ,而是说这种教学方式除本身存在的一些先天性缺陷之外 ,再加上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过多、过滥的现象 ,以致使我们的很多阅读课堂教学逐步演变成“问答式”甚至是“满堂问”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上中学,我每天都忙得跟个程序员似的,各科作业不是同台竞技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我一刻也不能歇。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更难得的是爸妈都不在家的周末!真是天助我也!扔掉书本,先出去玩半天再说。对,约同学到网吧上网去!想想真是悲哀,这年头,家家有电脑,可户户都关网络,害得我们这些青少年上网只能去网吧,只因天  相似文献   

10.
1471年,德国数学家米勒向诺德尔(Christian Roder)教授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么部位,视角最大)?  相似文献   

11.
法国大画家米勒,有一次到里昂去参加美术讨论会,不慎把钱弄丢了,只剩下一条金链子.于是,他只好用金链子当作旅费去住旅馆。旅馆老板说:"可以,这条金链子一共是二十三环,一天一环,您可以住二十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前奏: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经能读懂统计图表达的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我出示了一幅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1.无标题;2.无横轴以及各种项目名称;3.无纵轴以及数据)  相似文献   

13.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命的起源"内容中包括一个"米勒实验",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表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是"原始生命化学进化观点"的实验基础,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笔者自制了实验模型进行教学,使用效果较为理想,现介绍如下:1教具目的制作该教具的目的是:①将"米勒实验"直观化,形象地展示原始地球的几个环境特征:"雷鸣闪电"、"滂沱大雨"、"地热温泉"、"原始海洋"、"无氧环境";②学习"模拟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③再现科学家米勒当年的心路历程,体会科学家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范读可防唱读唱读是学生在朗读中比较常见的毛病。学生在齐读中为了读得整齐,互相照应,容易形成整齐划一的拖腔。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可加强范读,帮学生找到感觉,掌握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范读形式有以下几种:1.领读。领读者读一句,其他学生跟着读一句,读全文一般优秀生领读多一点。重点的段落或难读的地方教师亲自领读。领读示范性强,便于学生模仿。但也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惰性,自己不用心看书,完全凭条件反射跟着读,读的是什么根本不知道,所以在领读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让学生给领读者纠错,谁能比领读者读得更…  相似文献   

15.
反思对于知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中的梳理中能够整理归类,还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在操作实践后反思,在自主探究后反思,在练习巩固后反思,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提起“春秋二游”,校长们总是充满忧虑,不搞吧,望着学生们那企盼、渴求的目光,又不忍拒绝;搞吧,又担心学生出安全事故,一个安全事故就足以让学校元气大伤。安全,是悬在校长们头上的达摩利克剑,丝毫不敢松懈。10月13日,学校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及少先队建队53周年,组织了一次从平安大道徒步温江的活动。全程13公里,无一个学生掉队。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成都教育》也以多种形式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家长们也都称赞此次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锻炼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此次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长征”,锻炼了意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城市的美景,学生的安全也做到了万无一失,达到了双赢。回顾此次活动,有如下几点收获:一、精心策划。在萌发了组织学生拉练的意图后,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将拉练的目的地确定在温江,为此,学校两次去实地测算距离,估算时间,也考察了路上的安全因素。二、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印发了《关于十二年前的较量》、以及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供学生们学习;我们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印发给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取得了家长的广泛支持。三、争取社区支持。为此次活动,石马巷干休所为我们请来了老红军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小关庙社区为我...  相似文献   

17.
所谓解数学题后的“反思” ,是以严谨的态度对已利用的解题依据和结论、数据 ,以及其形成过程作周密的再思考、再分析 ,以求得更新 ,更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 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适时做好这方面的引导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1 反思解题思路 ,过程是否严密有的题目解题过程看似合理、正确 ,但实质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作为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辨析错解 ,在辨析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再进一步认识基础知识 实践证明 ,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 ,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 ,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完成一道题的解(或证),不仅仅是找到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要学会将问题演变、引申,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书本上一道习题解法的反思,与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和讨论这个问题。初中《几何》第一册第237页B组题第4题:已知BE、CF分  相似文献   

19.
铁钧 《宁夏教育》2005,(9):52-52
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对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先后执教过“圆锥体的体积”一课,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那天,学生正在分组实验,认识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方法是:取一个较大的圆形铁片,在铁片上面由中心向四周滴上许多蜡滴,待蜡滴凝固后,点然蜡烛,把铁片放在火上烤,观察蜡滴的熔化顺序。不一会儿,实验室里弥漫着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