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旭 《现代语文》2006,(7):94-94
在中外学史上,有两个名称相同的“湖畔派”。英国湖畔派诗人,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中国湖畔派是指冯雪峰、潘谟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几位诗人。他们的志趣和艺术爱好一致,在五四新学运动的影响下,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成立了诗社,也叫作湖畔诗社。虽然两个流派分属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就影响来说,英国湖畔派也远远超过中国的湖畔诗人,但两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点。现就二进行一番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一、湖畔诗派湖畔诗派因冯雪峰等人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而得名,以写爱情诗为主,代表人物有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冯雪峰的爱情诗明快、清新,代表作是《落花》。他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文革”期间横遭迫害,于1976年去世。应修人的爱情诗写得痴情动人,一派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畔诗社四位诗人的比较分析来发掘他们因不同的命运遭际、个性气质而在诗歌的题材和艺术形式等方面体现出的各自的特色与面貌。全由四部分组成:汪静之——爱与美放情的歌,潘漠华——在亲情与爱情中挣扎,应修人——独特的女性化视角。冯雪峰——找寻童心的农村诗人。  相似文献   

4.
湖畔诗社以出版《湖畔》诗集得名;而《湖畔》的出版又标志着湖畔诗社的活动一开始就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个时期时间不足两年,大抵起自一九二二年四月初《湖畔》结集,讫于一九二三年底《春的歌集》出版。应修人这个时期的诗作大多数收入《春的歌集·卷二》,而《春的歌集》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如《湖畔》和曾拟议作为《湖畔诗集》之二的汪静之的《蕙的风》。应修人以“湖畔诗人”闻名;而湖畔诗社活动的全盛时期是诗人艺术上的自觉时  相似文献   

5.
湖畔诗人应修人一生写了一百余首新诗。这些诗有些是说理言志的,给人以哲理的启示;有些是抒写社会不平的,表达了对剥削压迫者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但数量最多,最能代表修人风格的,是那些以冲淡质朴的笔调写出农村生活的恬静安谧和歌颂爱情、赞美童趣的抒情篇章。五四时期是诗体大解放的时代,新诗的各种风格流派如春日的花朵,争艳斗奇。即使小小的“湖畔诗社”,各人的格调也同中有异,用朱自清的话说:“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在那群星灿烂的诗坛上,应修人  相似文献   

6.
章琼 《现代语文》2006,(1):67-68
1922年春天,三个中学生,即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店员应修人,出于对新学的热爱,对爱与美的热烈追求,为纪念他们纯真的友情,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白堤上散步,桃树下写诗,雷峰塔旁吟诗”,并成立了一个诗社。没有任何早期的准备,没有成的宗旨纲领宣言,也没有学研究会、创造社的宏大气势和领袖风范,存在也仅仅三年,但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友谊与共同志趣基础上的小小诗社,却在中国的新诗史上留下了青葱但深刻的足迹。他们关于“爱”的诗篇也开创了中国新诗坛上用自由体式写情诗的一代先河。  相似文献   

7.
江露露 《文教资料》2007,(29):13-15
湖畔诗社是五四时期一个特殊的诗歌团体,它由四个充满热情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组成。他们以"爱"为主题,不仅大量书写爱情,开创了中国新诗史上大胆抒写爱情的一代先河;同时作品也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体现平等民主的反封建精神。虽然社团存在时间较短,却影响深远,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8.
湖畔诗人——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因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社团“湖畔诗社”而得名。他们的诗多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并出版过《湖畔》等诗集。  相似文献   

9.
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接受了象征主义,产生了象征主义诗派;象征诗派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土壤与环境,它不是逆时代而动,而是“五四”时期的产儿。“五四”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象征主义新诗的萌芽;“五四”低潮时,象征诗派兴起,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共同苦闷与怅惆的情绪。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象征诗派成为“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那是新诗发展的必然。特别他们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合乎诗歌的艺术规律。自然有些诗过于晦涩难解,荒诞怪异,防碍了它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象征诗派被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所代替,也是新诗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著名诗人,他的《蕙的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从诗作的写作背景出发,主要从爱情诗、写景诗、社会写实诗三方面来阐述《蕙的风》青春的审美特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琰 《文教资料》2007,(15):87-88
本文通过分析湖畔诗歌所包含的“儿童视角”在写作题材、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儿童视角”在其创作中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原因,说明了“儿童视角”对“湖畔诗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幸识汪静之     
28年前,我在城东一所中学教书.一次因学生小汪生病,就去他家探望,走进望江门的一座大杂院,见一位瘦弱的老人正在生煤饼炉,虽衣着很旧,却也干净,见我是生人便微笑引路.家访时,小汪的父亲悄悄告诉我,他便是杭州大名鼎鼎"湖畔诗人"汪静之.汪静之,我还是在读中文专业时就已熟悉了这位老乡,记得课本上说,先生是安徽绩溪人,9岁时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学堂(今杭高).在五四运动新文学浪潮冲击下,他与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等人组成杭州最早的新诗诗社--湖畔诗社,并合作出版了诗集《湖畔》,为杭州的新文学运动开启了革命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时期。在新诗创作中,湖畔诗人的爱情诗集中体现了五四风貌。汪静之的代表作《蕙的风》描述了年轻的作者笑中含泪的恋爱历程,表现了作者直爽大胆的恋爱追求,在意象塑造、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展现了爱情诗的青春品格,为五四诗坛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诗坛的形势喜中有忧。诗歌如何走出低谷?值得探讨。首先要克服诗歌中的大白话、大黑话与大黄话这三大弊端.还要继续在诗歌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努力进行探索。许多诗人、诗评家与诗社为探索新诗形式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努力使诗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应是当务之急。倘若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又能从传统与外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努力做到“三贴近”,新诗定会柳暗花明,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是西方明这个大海盗对中国传统化强行亲和之后的私生子,它受孕于1840年前后(通常所谓中国近代学的开端),诞生的标志就是“五四”学革命的爆发(近代学与现代学的分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学中的每一种体形式的现代化建设,从开端、发展到成熟,无不与对外围学的吸收和改造相关联。自由体新诗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由模仿到借鉴,闪创新而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在象征派诗歌的发展中表现的较为典型。我以李会发和戴望舒的创作为例,对象征派诗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作一个粗略的阐述,以说明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胡适最早尝试新诗的理论建设。他的诗论,以诗歌形式革命为根本,以谋求诗体解放为宗旨,开创和奠定了新诗的新传统。文章着重从“诗体大解放”主张对晚清“诗界革命”的超越,“自然音节说”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和评价胡适新诗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系统揭示近代诗歌自身发展中冲破格律和白话化的趋势,试图探寻中国诗歌由古典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的嬗变过程,进而描述新诗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从这种诗体嬗变的内在联系和总体特征着眼,不沿袭新诗尝试始于胡适的传统观点,认为新诗的发生当从上世纪末的“新学诗”起始,其后经过“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共四个发展阶段,终于完成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过程,使新诗的探索与尝试由量变走向质变,从而迎来了现代诗歌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