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研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国家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应深入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项目、科研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体系等存在的问题,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有效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的推广机构或中介机构等措施,促进地...  相似文献   

2.
试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活动。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不仅要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还必须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 ,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长期以来 ,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的科研成果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转化途径。大学有待转化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间的脱节一直是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顽疾。成果多、转化少 ,且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据统计 :八五期间 ,我国科技攻关取得的科技成果 ,仅 1 0 %转化成产品进…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的科研人员体量、成果产出质量、可转化科研成果数量以及成果转化成效目前都已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为此,高校应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兴校办科技产业促科研成果转化太原工业大学□凌开成/张勤/赵生近几年来,高校科技产业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实践证明,发展高等学校的科技校办产业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实现科研价值、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始终面临资金、市场、发展及法律等多方面问题。高校产业科技人才兼具科技研发与产业开发的双重优势,能够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中发挥独特作用,从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科技成果要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进而形成产业,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各方的协调合作。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大约取得3万项科技成果,但只有20%左右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相对滞后,说明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一、面向市场,转变观念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都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对于…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孵化产业、企业的强大基地。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批科研成果以不同的形式走上市场,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思想观念、转化环节和宏观环境等方向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承担理论科学研究工作,更要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将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通过对典型国内外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模式的对比分析,提出要促进国内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需要构建适合于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研究机制,搭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组建专业经纪人队伍,对国内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平衡经济协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但真正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仅占10%左右,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走出“样品、论文、展品、奖品,职称评聘”的怪圈。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许多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二次开发和中试所需资金。实现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是经过多年探索,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或已在校办产业中经过中试和生产的产品。对企业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高校2006~2008年科技成果(结题的成果)投入与产出的数据: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自有投入、国家投入和地方投入;科技成果以应用技术成果为主,占总成果的72.5%;成果最大的产出是论文,特别是SCI、EI、ISTP收录论文占全国被收录论文的84%左右,发明专利占30%,每年结题的成果占全国结题成果的21.5%左右,但转化的科技成果只占全国的11.46%,转化成果金额占全国4.2%,单项成果转让金额37.75万元,是企业单项转让金额143.5万元3.8分之一;结题成果的20.1%未被应用,有1%的成果应用后停用。由此可见,高校怎样将科技成果转变为市场需求的商品,推动高校科技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每年的科研课题约有75000,获得鉴定的约有8000项,其中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或工业化生产的平均不到10%,这就产生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潜在的科技需求很大,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不足30%(发达国家科技因素占劳动要素的科技含量高达70—80%);另一方面,高校等单位的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却很低,大量的科研成果或束之高阁,或流落国外,为他人所用,造成极大的浪费。那么,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实施转化率如此之低的制约因素究竟是什么呢?以下是笔者就高校自身工作提出的粗陋之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发展高校的科技产业则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校办科技产业长期落后的高校,就不可能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 目前,全国高校每年的科研课题是7.5万项左右,获得鉴定的科研成果达8千项。但是科研成果的最终作用,在于应用于生产过程,即渗透到实物生产的诸要素中去,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化的却不到10%,在工业高度发展,高校集中的上海市,1990年高校科研成果的转让在卖方技术市场中的比例也只占了10.62%。如何把大量的高校科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还远未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得到人们的重视,可转化成果少,转化渠道不畅。为此,高校人文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工作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以引导成果的精品化和拓宽转化渠道为主要对策,使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换代十分重要。但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现状不容乐观。透过域外立法经验发现我国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立法存在滞后、可操作性弱、认识不到位、规范性文件位阶较低以及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完善立法、提高规管市场转化立法认识、提升规范性文件的位阶、立法中明确市场转化主体等措施,改善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环境,促使产学研结合、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与有机结合,推动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5.
《拜杜法案》是美国于1980年制定的旨在促进科技转化的法案。由于该法案使高校拥有了由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各高校有了强大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在过去的近20年里,美国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高校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核心力量。高校科技商业化促进了高校创新与创业文化的形成,并已经成为评价美国高校科研实力的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Logistic模型对高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进行分析,从提高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推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成果专利保护力度等方面提高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愿,将有利于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戴中保 《文教资料》2014,(25):41-43
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法律赋予作者们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使得他们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享受自己的智力成果带来的“福利”。本文分析目前艺术类科研成果转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以期从这个视角对艺术学门类学科科研成果转化做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发展校办产业,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要看到,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尚存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兴办产业的目的是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与科教兴国战略是同一思路;发展高校校办产业对于发展高科技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对于发展高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多方面的意义。校办产业要立足于和围绕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行改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校地共建研究院是一项"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合作共赢"的国家创新战略布局模式,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本文针对高校成果转化面临"死亡陷阱"和"产业鸿沟"的现实,对我国校地共建研究院实现协同创新进行价值分析,通过调研7所北京市典型校地共建研究院协同创新现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校地共建研究院投入—产出动静态双向绩效评价,找出协同创新障碍因素,构建适合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区域共建协同创新模式,提出其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