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人·自然·道德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道德律王东红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觉醒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深刻思想。比如,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依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各哲学流派划分为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人。前者主张“天人合一”,后者主张“天人相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说,经历了由古代朴素的、自发的“天人合一”到近代“天人相分”,再到现代辩证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圆圈运动。在这一大圆圈当中又由许多开放的小圆圈来构成。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相互交替,人与自然的合与分,构成哲学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所谓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高中哲学常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在“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中,突破传统“人类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意识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是以优美的环境和良性的生态系统作为基础,以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作为前提的。 1.在辩证唯物论的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并能自觉运用这一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把它作为辩证唯物论教学的突破口。围绕“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从追求生存到发展,不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方式的更替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运动的,总体表现为“和谐-异化-统一”的过程。依据这种运动关系,我们分析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关系观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6.
“美”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之中。沈从文在《边城》中着力构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作品中,这两组“关系”以几近完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物之间的深沉持久的牵挂和错综复杂的等待为表现形式,使“边城”里充满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9.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荀子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依律而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存共荣,爱护和保护大自然乃“圣王之制”。这一伟大的“自然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中,读者可以看到:自然、人、人与自然,在令人震惊的“树上世界”上演了一幕幕神奇的活剧。作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人类的关怀之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之情巧妙而和谐地糅舍在一起,由此启迪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弄清“我们将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12.
“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观,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普遍重视。“学会关心”的内容极其广泛,依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建立的关怀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型多个领域。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要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彼此专注、尊重与理解的关系;保证关心关系的连续性;创设恰当的情景。实践策略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teaching in Emmanuel Levinas's Totality and Infinity . It aims to elucidate Levinas's 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as always already predicated on a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at which is beyond the self and the idea that it is only in this condition of being responsible that we are subjects. Levinas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 with the Other through which I am a subject as one uniquely responsible is also the scene of teaching. Through examining these ethical conditions of subjectivity, I suggest that this notion of the self as oriented towards the Other in a relation of passivity presents a challenge to many of the standard topoi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invites us to consider the nature of teaching in a provocative new manner.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对对当关系的研究,主要在相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规范命题的对当关系以及复合命题的对当关系几个方面,性质命题与其负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从未涉及.事实上,相同素材的性质命题与其负命题之间也存在着对当关系,借助数理逻辑的真值表和逻辑方阵可知相同素材的性质命题与其负命题间共存在十六组对当关系.性质命题与其负命题间的对当关系的推断对简化思维程序、缩短思维时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Previous work has identified time spent in nature as a child as a precursor to active care for the natural world (i.e.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but a paucity of data exists on what happens to environmentally committed people’s relationship to nature over time, including the time spent in na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at experience. In addition, previous work has not more finely categorized these nature experienc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natural history-oriented professionals. I address these gaps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2 faculty in the environment at Duke University regarding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throughout their life. The interviews reveal that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in na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at experience, changed for this cohort over time. Moreover, these interviews revealed nuanced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that changed with life stage, complementing that work which was conducted on natural history-oriented professionals. This work suggests tha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o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mong adult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is interrogated in relation to policies and discourses of New Right reform, mass expansion, new managerialism, equity and post‐modernist theories of power, with questions raised about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emographic changes, consumer entitlement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economic, intellectual and socio‐cultural changes intersect. Equity i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rhetoric of enhanced access and connections are made between equality and quality by question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roduct being accessed by new stud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构成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人——人关系层面(人际关系)与教师——学生关系层面(角色际关系)。前者是最基本的层面,后者基于前者而构筑。现代教育恰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秩序,但却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它同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In response to Goff, Boesdorfer, and Hunter??s article on the use of a multicultural approach to teaching chemistry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I forward this critical reflective essay to discuss more general curriculum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school contexts. Taking a social realist perspective, I argue fo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in science classrooms, and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science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而梭罗所说的“自然”是荒野的大自然;庄子强调人的个体存在,而梭罗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但二者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却是内在一致的,具有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生命对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特别的关注,都认为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主张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