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宇清 《新闻传播》2010,(4):25-25,27
在平常的采访中,记者总是在以一双新闻人的眼睛洞悉事物、找寻新闻,告诉读者他们看到的一切。但是,新闻并不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新事物,新闻也应为读者答疑解惑、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就需要新闻人换一双读者的眼睛来看新闻、做新闻。而这一点也是笔者一年之中三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类别,社会新闻对读者来讲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却可以满足读者许多精神需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抓住这些要点看点做社会新闻,叫好又叫座,读者、纸媒都会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5.
<正>翻遍辞海、找遍网络,寻不到"读者新闻"的名词解释。或许这还不是一个词汇,但对于工作在媒体里的新闻人来说"读者新闻"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可能是一直没有被人们关注吧。但这个"读者新闻"它真的一直隐藏于每张报纸自己的读者群中,只要你去细细聆听、认真挖掘,肯定会觅到"读者新闻"的踪影。直到有一天走进报纸的读者俱乐部才发现,每天热衷报纸的读者自己身上就有新闻人写不完的好素材。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来报社参加活动,撰写这些读者自己的素材,用"读者新闻"这个词来称呼读者俱乐部里读者自己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7.
读者对新闻究竟有哪些心理要求呢?这些心理与新闻背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积极而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而言,读者对新闻的心理要求主要有六种,它们与新闻背景交代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一、求新心理。“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读者心理要求之一。读者总是喜欢那些事实新鲜,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新闻之“新”首先源于事实本身,但不可否认新闻之“新”也常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来。二、求近心理。读者喜欢阅读的新闻,其事实要与自己的地域近、职业近、年龄近、生活近。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应从读者上述心理着眼,尽可能满足读者在“接近”方面的心理要求。而新闻背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是新闻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信息传递,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新闻标题获取新闻信息的。由于新闻标题担负着概括新闻内容,揭示新闻本质,评价新闻事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画龙点睛的艺术,新闻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报纸是大众化读物。因此,采写和编发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知识水平。不仅要让读者了解这一新闻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帮助读者掌握理解这一信息所必需的知识。从记者角度着眼,就是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通过文内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从编辑角度着眼,就是要在编发新闻时配发必要而简明的相关的资料,通过文外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  相似文献   

11.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除了抓取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和注意稿件篇幅之外,关键是要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经济新闻因其事关国计民生受到读者广泛关注。但是,在实践中,经济新闻的读者面却比较窄。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新闻的固有特性所限。因为这类新闻报道的对象是经济,专业性强,一般读者理解起来难度大。二是经济新闻的采访难度大,不易捕捉到读者感兴趣的元素。记者在采访经济新闻时,被采访者往往因商业机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读者本位"? "读者本位"是一种新闻理念,要求办报人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设计新闻产品,按照读者的阅读特点来确定新闻的表现形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在"现场"这种目击新闻的表现方式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引领读者,并走进读者的心中。目击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新、短、快、活见长,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它能够把读者直接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直观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内参与公开报道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读者对象不一样。新闻内参的读者都是身居领导岗位的独特人群,因而他们对新闻内参的需求与一般读者对公开报道的需求不一样。而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也同时发现,作为身居领导岗位的特殊读者,他们对新闻内参的需求,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在信息数量的多少和传播范围的深广上超过一般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新闻内参里传递的信息是否具有可利用性,才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当新闻工作者发现某个不能告知于一般读者,但对于身居领导岗位的特殊读者又是必须知晓的新闻内参素材后,他的第一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新闻背景材料用活十法1.回顾历史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回顾历史,向读者展示背景材料,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2.比较对照法。这种写法是将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揭示新闻的本质,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3.来龙去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背景材料,向读者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了解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0,(19):28-28
新闻图片在报纸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哪些是读者喜欢或不喜欢的新闻图片?读者如何看待由新闻图片而引发的一些争议?读者对媒体刊发新闻图片有何期望?本刊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它的接近性,就是新闻发生距读者越近、与读者相关度越高,读者越关注。作为区域性报纸,贴近性、地域化是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海门日报不断探索挖掘本地新闻的实现路径,让本地新闻唱主角,以区域特色吸引读者,以区域权威、实用信息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一) 所谓新闻的贴近性,我以为,就是新闻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读者关注的事情的一种功能。新闻的传播对象是读者,因而这种功能也应建立在让读者接受的基础之上。 办报的总希望自己的每一条新闻都拥有读者,而读者每当捧起一张报纸时,他们也希望能够找到吸引自己读下去的东西,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只有靠新闻的贴近性去联结去沟通去化解,更进一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新闻工作与读者的关系。经过近几年的新闻改革,新闻在读者中的信誉正在逐步提高。但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别的不说,现在不少党报的发行就要依靠党委领导机关发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