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金子>时特意告诉学生:"金,金属元素.符号Au.赤黄色,质柔软,延展性大.化学性质稳定.是一种贵重金属,用来制造货币、装饰品等.通称金子或黄金."如此精确的解释,四年级的孩子听了反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书作为记载法律内容与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 ,决定了其语言具有高度准确的特点 ,但它并不完全排斥模糊词语的使用 ,恰当采用模糊词语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起到准确词语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中的运用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为模糊词语不等于含糊词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语言表达上也千差万别.在某些场合和情况下要用精确词语,在另一些场合和情况下,又需用模糊词语.文章论述了多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模糊词语,只有正确认识模糊词语,了解其基本功能,才能做到表意明确与得体,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谈模糊词语在修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词语往往比准确词语更能表达出谦逊、亲切、礼貌的感情色彩;在学语言中。模糊词语以其语义的不确定性给读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问;在科技、公、公关等语言中,模糊词语也以其语义的伸缩性和概括性。具有精确词语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书作为记载法律内容与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决定了其语言具有高度准确的特点,但它并不完全排斥模糊词语的应用,恰当采用模糊词语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起到准确词语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听运用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语义的模糊性,而词语是模糊语义最突出的载体。文章从语言基础、现实基础、心理基础、美学基础四个方面探讨模糊词语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模糊词语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模糊词语在应用写作中对表达写作主体意志感情、主观评价、分寸、程度,更符合实际地表述时间数量以及表述事物的普遍性和变化过程时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张莹 《现代语文》2007,(6):68-70
一、引言词语的意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般来说,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有一些附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以下都是从词语的理性义着手来探讨词义的模糊性和模糊词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主要通过模糊词语进行表达,模糊语言的使用对党政公文准确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复杂性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语料,探讨表性状的模糊词语在党政公文写作中的作用以及使用时应当注意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艳 《考试周刊》2012,(77):15-16
准确性历来被视为立法语言的灵魂.然而立法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模糊性。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中国立法语言中的模糊词语及其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日常交际中活跃着大量的模糊词语.其语义范围具有不明性、重合性、概括性和相对性等特征;交际中,使用模糊词语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弥补信息的某些短缺,使日常表达丰富多彩,它为文学家创造了广阔的语言空间,它与精准词语交错使用可以构成表达的虚实相间,同时模糊性词语的使用要关照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朱嘉春 《语文知识》2012,(2):96-97,100
模糊词在词典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在词典释义时,这些词与明晰词一样需要以准确作为最基本要求。本文从新近出版的几部汉语词典中选取例证,就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进行探讨,认为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可以细化为客观性、相对性、原型性、区别性、单向性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大属性。其特征表现为各种自然语言中大量使用模糊词语和模糊修辞。其语用功能是精确词语所不能够替代的。英语法律语言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语言的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词语用十分广泛,古代汉语中也是如此,本仅就古代汉语中具有模糊意义的词语如概数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作一点初浅的探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语域变体,以准确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其表现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使用模糊词语。分析了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探讨了法律模糊词语的主要翻译技巧,并认为法律英语翻译贵在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对于法律模糊词语,应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6.
张萍 《快乐阅读》2011,(22):178-179
词语是构成语句、篇章的基本单位。一个好的词语,往往是一个语句的主心骨,甚至是一个篇章的文眼,其作用好比画龙时最后的点睛。恰当使用词语,对行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不了解相关词语的出处,不明白其本身意义和引申意义,未弄清楚词语的真实而目,往往会词不达意,甚至闹出笑话。本文中是我搜集的人们容易混淆甚至误解的几个词语。  相似文献   

17.
陈建锐 《师道》2006,(3):46-46
难以言说时,不妨模糊表述。学校领导对教师下达管理指令,调解教师间的人际矛盾,对一时难以辨认或难于启齿问题的表态及与教师交往等,都离不开语言表述。有些领导过于强调管理语言表述的清晰性,“非此即彼”,喜欢下判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信息畅通。其实,教育现象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而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一种模糊特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学校运用模糊方法,从模糊现象中抽象出模糊概念,利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再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有位学校领导偶然听到几位教师在议论某年级长随便同意教师换课…  相似文献   

18.
意义准确,是词语选择最重要的标准。所谓“准确”,是指说写所选词语的意义与自己试图传递的信息高度一致。模糊不同于含糊。模糊语言现象与词语选择意义必须铁标准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只有对词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理解,才能开展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追本溯源,并基于情境、基于对比,让词语意义形象化、可感化、深刻化,就能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名词性时间词语的理解形成了时间词语理解的原型效应,在这种效应中,不管是语义精确的名词性时间词语,还是语义模糊的名词性时间词语,其典型理解是语义模糊的理解;次典型理解是语义精确的理解;最不典型的理解可能是象征语义的理解。典型理解是语义模糊理解的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答话人知道问话人在理解名词性时间词语时,会进行模糊理解,因此,答话人往往使用效应中典型时间理解替代非典型时间理解,从而使名词性时间词语在理解时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从名词性时间词语理解的原型效应出发,可以较好地解决Grice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和Sperber,D.&Wilson,D的"约略"策略等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