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洋钻探计划是一个具有30多年历史和由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著名大型国际海洋地球科学合作组织。它十分重视海洋地球科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主要通过媒体宣传、应用多种普及教育材料、系统展开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敢向九天揽月"的宇航科学家踌躇满志地筹划"嫦娥工程"时,海洋科学家也以"敢下五洋捉鳖"的精神,驰骋大洋。2007年2~3月,在浩瀚的印度洋,美丽的南非港口城市德班港,停靠着一艘中国人的大洋考察船,这艘考察船的名字叫"大洋一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的重任,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科考任务,创造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16项之最。这一次执行的是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将历时220天、6个航段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卢文慧 《大学生》2014,(10):24-27
正2014年3月30日早7时,"决心号"钻探船载着62天的惊喜与丰硕的深海战果,缓缓驶入台湾基隆港。科学家们迎着灿烂的阳光定格了释然的微笑。在此次航程中,科学家们收获了多个首次:首次获得破译南海年龄密码的深海"硬汉"——大洋玄武岩;首次获得深海动荡变迁的"见证者"——钙质软泥;首次取得海底油气资源的新线索——含有有机物质的沉积岩……作为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李春峰教授一直忙碌,不过他非常乐意和我们分享此次南海之行,"多一个人关心我们的海洋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李教授笑着说道。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国科学家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的任务中,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4个新的海底“黑烟囱”——位于海底的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并取回了珍贵样本。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大洋。科学家们在密切观测它们的行动, 预测它们的将来时,发现它们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领土之争! 科学家已经测出,在世界大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大洋,5亿年前,地球就  相似文献   

6.
海底"黑烟囱"最近,我国科学家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的任务中,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4个新的海底"黑烟囱"——位于海底的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并取回了珍贵的样本。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底发现热液喷口。这一科考成果的取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教育》2014,(1):F0004-F0004
正王成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463和555项目主席,连续任两个国家"973"项目和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首席科学家。曾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2013  相似文献   

8.
科技动态     
无限神秘的海底世界富含着人类未知的丰富宝藏。今年,我国的大洋科学考察将以加强对海底山脉的"找矿"工作为己任,按照我国"十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编号为DY105-16的科学考察航次,以寻找富钴结壳的工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这是从中国大洋协会近日在广州召开的航次设计评审会上传出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奖励》2004,(8):76-77
无限神秘的海底世界富含着人类未知的丰富宝藏。今年,我国的大洋科学考察将以加强对海底山脉的“找矿”工作为己任,按照我国“十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编号为DY105-16的科学考察航次,以寻找富钴结壳的工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开展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这是从中国大洋协会近日在广州召开的航次设计评审会上传出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奖励》2001,9(2):19-20
由中国、美国、德国科学家共同承担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即"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的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在首席科学家、项目总负责人赵文津研究员的领导下,历经十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科学成就,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12篇,创造了国际合作解决地球科学重大问题可供仿效的INDEPTH模式,被评为1998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荣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知地球内部的情况,人类就要钻探深井,获取地下深处的岩石标本。钻入地球深处的深孔就是一个深入地下的望远镜。科学家利用这个“望远镜”能直接、真实地了解地球深处部位的情况。钻孔深度大、孔径大、结晶岩坚硬并且研磨性强、钻孔稳定性和取芯效果差、地温高等等问题向超深钻井提出了强大的挑战。科学家认为,钻进10至15千米深孔的难度和意义不亚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专家们进行了特殊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解决了一系列超深钻探的前沿技术,终于在90年代钻出了超过10千米的深井。目前,钻探最深的记录是12300米,由前苏…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目前,地球科学教育正日益引起地球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共同关注,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球科学的内容已经成为各国科学课程内容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着重于对国际和国内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科学相关课程标准展开研究,一方面对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和新加坡等8个国家的地球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从其地球科学课程设置、地球科学课程标准框架、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中地球科学相关部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各个国家与中国的比较,总结国际科学课程标准中存在的优点及可借鉴之处,同时发现我国科学课程开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曾庆存,大气科学家,1935年5月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获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所长兼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共产党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在气候学、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理论、大气遥感和卫星气象学、地球流体力学、大气和大洋环流理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计算数学与自然控制论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取得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白垩纪     
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开钻纪实1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开钻典礼现场2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1井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在开钻典礼上讲话3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右)与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在开钻典礼上交谈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殷鸿福(右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左二),副校长雷涯邻(左一)和地学院院长王训练(右一)在开钻典礼上5系着红绸的钻杆正在向白垩纪地层钻进6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取出的…  相似文献   

15.
她是一位海洋科学家,也是一个10岁男孩慈爱的妈妈。为了祖国的海洋事业,她经常到大洋去考察。去年,她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参加了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日日夜夜。在海上,她不断给儿子写信,告诉他在海上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新鲜事,使儿子也仿佛跟科学家妈妈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这位可敬可爱的女科学家是谁呢?她,就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韩喜球阿姨。好了,就让韩阿姨也给我们讲讲她在船上经历的有趣难忘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教育》2009,18(4):190-194
一、会议概况 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科联和国际地球年的共同支持下成立的。2009年第一届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大会于10月25~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为期4天。共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余名世界青年代表围绕“青年地球科学家为社会服务”会议主题探讨科学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推进中法两国地学界跨世纪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中法青年科学家的相互了解,推动实质性的合作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共同组织的“第一届中法地球科学青年科学家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5月4日在北京召开。中法两国科技合作始于1978年。近二十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与法国同行在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及地震预测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1998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双边混委会议,决定将地学纳人由中、法政府间科学技术混委会管理的“前沿研究计划(PRA)”。来自中、法地球科…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科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日前首次按分支学科召开了该学科1996~1997年度批准资助的古生物学、地层学项目负责人会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鸟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上,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果。“十五”期间,不同研究集体应加强合作和协调,围绕攻克“地球环境与生物圈演化”这一战略性科学目标,以地球重大转折时期和重大“事件”为切入点,开展联合研究。其核心科学问题有:1、地球早期(元古宙…  相似文献   

19.
博大雄浑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对地球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的,形成了各种专门学科和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及知识体系.20世纪后半叶,全球环境的恶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8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子系统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投入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论文、报告、百科全书和研究计划纷纷问世,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开始掀起高潮.  相似文献   

20.
一、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地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综合国际国内地球科学家的认识,当今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系统性—新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重点将放在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上,视地球为时、空尺度极宽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联合体。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