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琳玉,乖巧而又敏感.同学们都说她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爱好摄影,爱好写作,还经常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发在班级blog(网页)上,“伤心”“流泪”居然成了她日记的常见词。所以,大家说她是现代版的林黛玉。  相似文献   

2.
刚接班不久,就有人告诉我,班里有一个女生,很不好“对付”:不仅学习成绩糟糕,更重要的是,不管老师怎么发问,她一概不会回答,简直像一块石头。我感谢之余,对这个“石头”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意料之中,开学没几天,她就让我领教了“厉害”:课上不见发言,课后不见讲话,别说与我交流,就连与她同桌,也难见几次交谈。一句话:她就是金口难开。真没办法了?我不相信。一次数学日记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在最后附上自己的爱好。批改时,我刻意挑出了她的日记,想对她有进一步的了解,却发现在填写“爱好”的地方,已被圆珠笔重重地涂抹掩盖了起来。可惜之余,我…  相似文献   

3.
谢斌 《现代语文》2011,(2):31-32
2008年11月28日,攀枝花市一所名校的老师到我们县某学校来献课,她上的是《香菱学诗》,当她问到林黛玉、薛宝钗你喜欢谁时,她出示了这两人的照片,请学生们起来回答,学生A说:“我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看上去很温柔。”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听大学生谈大观园里的女人。环肥燕瘦,姹紫嫣红,浓妆淡抹,皆有赞词;唯独对林黛玉,有说“病态,引不起美感”的,有说“既不‘性感’,又无‘骨感’,谈不上美”的,还有人断言:“宁爱薛,不爱林!”…… 我曾经慨叹林黛玉被今日舞台和屏幕演绎得缺乏神采,但没想到她已“贬值”至此!“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看来,曹雪芹早有所料了。林黛玉的悲剧不仅在于爱情的失落,更在于世人的不理解啊,她真的是太孤独了。  相似文献   

5.
笑,为什么还说是悲剧呢?这是一个艺术辩证法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写作理论中,有一条“以乐景写哀,以哀聚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法则(见《五船山文集》)。这种以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乏先例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自从她来到贾府后,几乎天天哭、事事哭。林黛玉的哭,可以说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悲剧性格的表现形式之一。可是,一生以冼泪面的林黛玉,当她知道很爱自己的贾宝玉已与薛宝钗结婚之后,她却发出了反常的笑。她听到贾母的假意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地同  相似文献   

6.
成为贾宝玉的妻子、贾家——荣国府的媳妇,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终身追求的事业。她,林黛玉是完全有可能成就这一辉煌事业——成为贾家最光彩照人的媳妇的。然而,可悲的是——她,失败了!细想起来,她事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自己,她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说林黛玉的事业完全可以成功,原因有二:谓天时、地利。林黛玉与贾宝玉年龄相当,且自幼“耳鬓厮磨、心情相对”;稍大,志趣相投、相互倾慕,这是不必说的。更主要的是她是贾家最高权力统治者、第一法人代表贾母贾老太太的唯一的亲外孙女儿。这一天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是任何一个人(包括史湘…  相似文献   

7.
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诗的故事,使我很受启发。 “香菱在大观园里,受了姑娘小姐们的影响,一心一意想学作诗,先求主子薛宝钗,薛说她“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但她不甘心,又去找林黛玉拜师。林黛玉说,你真要学诗,首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揣摩熟透”了;再读一、二首杜甫的七言律,二、二首李白的七言绝句。“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六、七个人的诗“看一看”,“不用一年功夫,不愁就是诗翁了”。从此以后,香菱“诸事不顾,废寝忘食”,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待林黛玉为她圈定的篇目读尽了,她又请林黛玉出题目练习写诗。她根据林黛玉“咏月”的要求,“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终于作成了一首。黛玉看后,认为“措词不雅”,令其再作一首。香菱一夜未眠,又做了第二首,自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四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时指出 :“‘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 ,是她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这是课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笔者认为 ,这种分析 ,甚为不妥。教师用书用“寄人篱下”来概括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情感 ,来理解和探讨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也是不妥的。其一 ,我们从课文的情节来看 ,贾母疼爱林黛玉当作一根主线贯穿全文的始末。作为生活在贾府的林黛玉 ,她从老祖母的关爱中 ,领略了生活上的许多…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写了几场哭,几场笑。外加一个引子。 林黛玉在进府路上的心理活动可看作引子部分。她因母亲去世“无人依傍教育”,而投靠她从未来过的舅舅家。她知道,到这里是做客,她可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被人家“耻笑了他去”。作者在这里给林黛玉定下了悲苦、谨慎矜持的性格基调,为她尔后的“哭”与“笑”作了必要的铺垫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已被天下人说滥了。嫌她厌她的人说她是个哭哭啼啼的娇小姐,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适合在现实中生活;爱她怜她的人说“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同情她、歌颂她的人甚至把她拔高到反封建斗士的高度。关于黛玉,笔者认为,黛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12.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13.
醉心《红楼梦》月余,有幸识得黛玉真容。林黛玉何苦走进《红楼梦》。因为贾府本来就已钗裙环聚,根本不必再添个“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她无她并不紧要,且贾府终还是不稀罕林黛玉,“宝姐姐”贤惠温柔,早已为贾府内定为“宝二爷”的妻室。黛玉呢,她只能干呕闷气,只配在“宝二爷”新婚燕尔之时含恨而去,换来的不过是一滴泪,一捧诗卷残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48回中,初进大观园的香菱要学诗,宝钗说她“得陇望蜀”,不肯教她;而林黛玉却一口应允,说教便教,倒也像模像样。  相似文献   

15.
创作与梦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描写香菱拜薛宝钗和林黛玉等人为师,学习写诗.林黛玉推荐了些名作,叫她熟读,并以“月”为题要她试作一首诗.香菱接连写了二首,众人都说不好.后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大家都赞其新巧且有意趣.  相似文献   

16.
黛玉与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实际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有着诗人一样的情怀。对于做诗,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她的“诗形”;她的“诗才”,更是红楼别的女儿们所不及的。而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的“诗心”。所以,诗就是林黛玉的魂。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四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时指出:“‘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存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这是课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析,甚为不妥。教师用书用“寄人篱下”来概括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情感,来理解和探讨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那个读初二的表妹经常上我家来,向我倾诉她的烦恼.她给我的感觉似乎象个“林黛玉”.她对我说了许多话,其中一句问话使我至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20.
刘用奇 《现代语文》2006,(7):122-122
提起《红楼梦》里贾府的女管家王熙凤,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她长得漂亮,是个美女子:有人认为她精明能干,是个女强人。在我看来,还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贾母对她的评价一语中的,准确鲜明。贾母说:“她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作辣子,只管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