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伊凡 《学子》2003,(9):44-44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文叙述了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游历,个个满腹经纶。归来后哲学家以如何去除杂草为议题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学生们各自发表见解,哲学家让他们按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相聚,哲学家已去世,学生们感悟出这最后一课的真正用意:只  相似文献   

3.
[教学重点句]:"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苏教版语文第11册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课     
雨急,一波一波砸在铁皮屋顶上,像开场的梆子锣。门被悄悄推开一条缝,挤进叶子的半张脸来,眼白飞快地轮了一转,然后长长地咦了一声,一肩头就把门拱开了。叶子两手拎着好几个塑料袋,全部是早点,是特意到对面街上买回来的,谁知就落起了雨,一路小跑回来身上还是湿完了。她使劲在门口跳了几下,又把脑袋甩了几甩,才正式进家。  相似文献   

5.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相似文献   

6.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并扩大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这一真是一个奇怪的电话!”爸爸挂断电话后说,“火车站的人打电话说,他们那儿有个寄给我的柳条箱。我问他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他非常恼火地告诉我‘快点过来取吧’。”  相似文献   

9.
最后一课     
阳光依旧照着两排青葱的水杉,澄澈明晰地在临窗的桌上投下细密有致的阴影。那两排挺秀的水杉昨天似乎还泛着初春的嫩黄。倏忽间就换上了初夏苍郁的绿衣。  相似文献   

10.
【赏析】《最后一串葡萄》写“我”自以为是推断那一串紫格莹莹、独自傲风斗霜占高枝的葡萄,一定是酸得人心口痛而让人恨入骨髓。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尝到了这串紫葡萄,她竟“一股甘甜立时由舌尖沁入我的心脾”,“甜得这样可人!”“尝”使我消除了误会,可如果没机会尝呢!鲜明的前后对比促人思索。生活中人们常常为表象先入为主、自以为是所蒙蔽,对人对事产生偏见乃至与其实质背道而驰的偏见,从而导致矛盾和失误,文章启示对人对事我们应该不为表象所迷惑,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先入为主,不可自以为是,才能破除蒙蔽,减少矛盾和失误。文章以生活小事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反复品读。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课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兰迪·鲍什2008年7月25日早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鲍什(Randy Pausch)在家中逝世。他的"最后一课"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极广,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     
王志文 《高中生》2009,(1):59-59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4.
15.
孔子说"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意思是绘画时不能将色彩全部填满,一定要留下一部分空白,以供欣赏者发挥想象,这在国画技法中叫做"留白".其实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所指出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相似文献   

16.
17.
张进 《学习之友》2010,(7):50-50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8.
张港 《现代语文》2002,(2):30-30
《最后一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只许教德语了”的注释为:“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区)被迫割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这是一条辗转沿用了多年的注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条注释竟然有四处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课文品读】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作家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这是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