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SNS作为一种社交网站,自兴起以来在全世界范围风靡起来,它鼓励用户实名注册,参与度互动性高,基本具备了实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条件。本文依据中国SNS现状,分析讨论SNS究竟能否开启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4.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5.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也逐渐成为舆论引导、思想引导的主要阵地。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拥有全球最多网民的网络公共领域,网络空间中的正确引导方式更凸显出其重要性。而通过让野蛮生长的网络舆论形成合力,不仅会为现实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助力,也有助于社会道德观念的维护。本文尝试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对网络公共领域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丽红 《新闻世界》2011,(1):154-156
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从理性沟通、意见表达、交流互动、共识达成等方面对强国论坛进行了分析,并对强国论坛在公共领域的前提、媒介、讨论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在互联网条件下的重构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14.
赵容鑫 《新闻前哨》2022,(14):29-30
自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这一话语交流空间便借助各类媒介形式不断发展。2013年以来,随着新媒体普及,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对2013年至2020年的网络公共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整合为以下三类进行简述:对现有网络公共领域提出治理意见;对现存的具有公共领域属性平台的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传播内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认为互联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公共领域,但却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成公共领域的媒体。而网络信息编辑由于其内容把关人、技术掌控者和价值彰显者的特殊身份,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建构者。文章还探讨了网络信息编辑建构公共领域的途径,并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社区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现实价值的公共领域最终能在互联网形成。  相似文献   

18.
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到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与他同共产党人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要想了解范长江思想转变的过程,就必须了解他同共产党人之间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一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