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宫崎骏动画中的儿童回归观包括儿童天性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和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这种回归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儿童天性真、善、美的回归也是成人的向往;质朴、鲜活、自然和成长的儿童文化回归,可避免儿童被成人异化、麻木;以儿童自然快乐成长为取向的儿童教育观念的回归,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成长的能力、尊重其自然生长。深入探析宫崎骏的儿童回归观,对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正确对待儿童的生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关涉儿童教育观。 回归儿童的教育观。不仅包括对儿童天性的回归、儿童文化的回归,也包括对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发现:卢梭的儿童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起始阶段,是不依赖于是否被人发现各观存在的事实。儿童概念的发现、儿童天性的发现、儿童潜能的发现不仅为卢梭的儿童观奠定了历史地位,对今天的现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儿童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样把握、领悟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一)童年:别有风采的生命阶段1.儿童的天性什么是天性?《心理学词典》解释:天性是指"有机体天生或遗传的特性或特征"。儿  相似文献   

6.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玩是儿童的天性。文章从“玩”—“儿童”—“玩童”的逻辑阐释“玩童”的哲学意蕴,认为“玩”是儿童的自然感性需要的表现,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是儿童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玩童”却面临困境,表现为萎缩的时间和空间、失落的自主与自决、变相的工作和学习。省思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学习思想、现实教育竞争和传统儿童观的影响。“玩童”的实现,需要尊重儿童是其所是——“儿童就是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爱玩”“好玩”;给予儿童玩的支持,保证儿童玩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儿童玩的自主和自决权利,减少对儿童玩的直接功利诉求。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提问颇具哲学色彩。基于哲学视角的儿童提问经常涉及到三个领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提问、对逻辑问题的提问、对伦理问题的提问。成人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忽略、敷衍儿童的提问,殊不知儿童提问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儿童提问有以下五个方面教育意蕴:儿童是一个宝藏,需要用科学的儿童观重新去认识、解读;呵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摒弃优越感,尝试向儿童学习;守卫童年,避免儿童被过早的成人化;以儿童哲学为载体,挖掘儿童的哲学潜能。  相似文献   

9.
卢梭对"自然教育"作了独特的诠释:(1)自然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2)自然教育即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3)自然教育即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进行的教育;(4)自然教育必然是自由教育。这种新的"自然教育"观对加深西方自然教育内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儿童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教育就是儿童依据自身的本能、兴趣、需要率性发展;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其实质是反对成人对儿童的过多干预,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保持儿童的本真状态,回归儿童自身,让他们顺应天性而成长;教育适应自然就应当遵循成长中人的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天性,促进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儿童观是不同的.在一定的儿童观中,必然蕴涵着人们对人性即儿童天性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儿童发展中的天性和教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性与教养在儿童发展中应有的关系 :教养应适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进程 ;教养应遵循儿童的语言 ;教养应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背景 ;教养的本质在发现天性并指导其成长 ,并不是赋予能力 ;天性与教养的发展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12.
一儿童的天性与儿童哲学教育的界定(一)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写到: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1]心理学上讲儿童的天性是玩,儿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玩什么、怎么玩上。这样,儿童的天性就赋予了玩和探究的精神,在玩和探究精神之间又是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化激发了新课改、新思考与新实践.基于儿童思维与视角,用儿童的方式建设班集体,让班级成为温暖家园,让“七彩空间”多姿多彩;顺应儿童天性,落实真语文,回归语文本源,激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儿童观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对几千年来"父权"思想的反抗,具有深刻的文化导向意义。他认为: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应享有基本的人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养而不教是父母的失职;应尊重和珍视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鲁迅的儿童观科学而深刻,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儿童具有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天性,自然对于幼儿教育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自然课程的生成是指在幼儿园室外自然环境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自然需要和感兴趣的自然实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生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情感、道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课程.其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活动观;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价值观;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被看作是随意灌输的容器,被当作成人自己美好理想的实现工具。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开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保障幼儿的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7.
母语启蒙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一些老问题,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三个“缺失”:一是汉语文化积淀的缺失;二是对儿童心理规律了解的缺失;三是对教学价值理解与追求的缺失.基于新课标的母语启蒙教育,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天性,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努力在儿童与语文这两个独特而精彩的世界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让儿童更像儿童,让语文成为语文,让启蒙回归启蒙.  相似文献   

18.
儿童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我所在学校培养的本色儿童,其本色并非指原始色彩,而是顺应儿童天性,从儿童需求出发,通过教育凸显儿童个性。儿童的世界是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灿烂夺目的世界。正是在儿童世界中,生命的灵性得以充分展示,生命的可能性可以尽情地张扬,生命的优秀和卓越得以成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瞧瞧本色儿童世界的别样风景。一、苹果里的"五角星"寄宿生刘晨宇是我办公室"常客",时不时报告一下宿舍里新鲜事,比如哪位同学要过生日,哪位同学今天被生活老师批评,或显摆一下他学会的新本领。  相似文献   

19.
成剑 《江苏教育》2012,(34):20-22
当前,"儿童"和"儿童文化"的缺席,让小学美育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受到了威胁。成人的过分干预和成人文化过盛,影响着小学美育建设的实效。然而,对于教育,尤其是美育来说,尊重儿童与儿童文化的存在,顺应儿童的天性,呵护纯真的童心,追寻童年的诗意,是何等重要!理想的小学美育应当弘扬"游戏精神",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美在儿童熟悉的地方;支持"自由创造",展现属于儿童的精彩;突出"童话色彩",让童话陪伴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泰戈尔这一著名论断启示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眼前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模仿,喜欢学习。问题是,尽管新课改走过了13个年头,但仍有部分老师无视儿童的学习天性,仍然以强制灌输压抑这种天性,儿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儿童丰富的学习潜能没能得到充分挖掘,严重阻碍和扭曲了儿童健康成长,教育失去了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