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构与虚假     
文学作品离不开虚构与想象,但虚构不能虚假,本文拟就虚构与虚假的区别以及如何克服当前文学创作中的虚假现象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虚构,文学创作难题,也是文学创作的特点。虚构的本质、技法以及虚构训练途经,是本文阐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开窍点拨] 这里说的虚拟不完全等同于虚构。虚构是文学创作常常借用的方式。人们常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作品。的确如此。先秦的大量寓言故事,以及《西游记》《聊斋志异》《海的女儿》等等文学作品都是凭借想像虚构出来的典范作品。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虚构的主体未必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这样的事实反映了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4.
今天人们称之为历史记述的那种文字作品,如果追溯它的起源,是从古代的叙事诗、史诗脱胎而来的。然而人们通常从这个事实中看到的是历史记述与文学创作的区别:文学作品所叙述的事情可以是虚构的,或可以掺杂着虚构,历史记述则是客观真实的记述。这种看法好象是不容置辩的——要不然历史记述与文学创作的分离就变得不可思议了,如果说得更保守一些,那么至少专门从事历史记述,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是坚信自己毫不含糊地追求着客  相似文献   

5.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地折射出叙述虚构、自我意识以及文字游戏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文体策略和写作范式。其英文小说《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便是具有元小说写作策略的经典文本。两部小说分别暴露出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策略和虚构的文本策略等文学创作机制,诠释着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写作范式及其文学创作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相似文献   

8.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粉碎“四人帮”后,中学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冲破“帮八股”的框框,反对说假话、大话、空话;普遍重视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写作能力,对于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都大有好处,必须充分肯定,进一步发扬。但是,有些同志却由此提出中学生作文应一律禁止虚构。理由是:虚构,就是让学生说假话。我们说:虚构与说假话决不能等同。虚构是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虚构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把它嫁接到金钱与电脑上,于是造就了这么个庞然大物。  相似文献   

11.
卢小连  陈相 《广西教育》2023,(4):89-91+101
本文基于对创意写作的认识,建议教师通过区分虚构与非虚构作文、以生活情境指导观察、训练思辨性思维、以激励促进文学创作等途径开展创意写作教学,使学生爱上写作并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虚构运动是一种描述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模式,它广泛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家Talmy的虚构运动理论,对经典宋词中的方向路径、辐射路径、影子路径和感知路径四类散射虚构运动表达进行解读,分析了概念化主体的心理模拟运动和有次序的心理扫描在虚构运动意义表征中的重要作用。虚构运动的概念化具有动态性,并强调概念化主体的心智介入、心智与环境互动,这对诗词意境的传递大有裨益,为文学创作和理解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从“文以明道”的观点出发,认为文章必须明理、经世致用,同时他对文学创作本身及其规律诸如虚构和奇特等都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的虚构和奇特观既有时代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不存在所谓的写作。文学写作是虚构的,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则和文学创作的虚构相去甚远。文化人类学所谓的写作应该是记录性的,不是写作性的。它们一个是文化现实的基本记录,一个是虚构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乔叶的文学创作三管齐下,散文、小说和非虚构写作平分秋色。乔叶的作品对人性黑洞的深入挖掘和微妙掌控,对世相百态的深入洞察,呈现出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是乔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其作品独特风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允许或需要虚构,虚构必须借助想象,于是有以为想象必然是虚构的误会。有人甚至公开著文指责那种主张报告文学创作也需要想象的理论,认为正是这种“偏激”的理论导致了报告文学的“失真”。这种不利于报告文学创作而又有一定普遍性的误解,至少出自对想象功能的低估或将其  相似文献   

17.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18.
非虚构长篇纪实文学《重症监护室》《在精神病院》对重症病人、精神病人无常人生与病魔生死缠绕的透视,在传递肉身、精神两类特殊病人撼人心魄地与病魔死亡缠绕与向死而生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心怀悲悯、满怀善意的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行的人文思考,举重若轻、张弛有度,显示了作家周芳的非虚构文学创作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相似文献   

19.
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文体写作。从写作过程看,虽有相通之处,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客体的真实与虚构,主体的群体与个体,载体的程式与灵活,受体的有限与无限是其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