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用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社会学概念,“人民”则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从“差序格局”的视角来看,可以认为“人民”是一个揭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差序格局”性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精准地概括了传统中国社会关系格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者们在"理论自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姻缘、感情、利益等新兴要素全面渗透到差序格局中,传统差序格局出现了现代化转向。然而,对失独父母而言,无论是传统差序格局还是现代差序格局都无法对他们的社会关系选择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的社会互动既不是血缘主导,也不是利益主导,而是身份主导。基于社会身份选择,失独父母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出现了选择标准的更替、内圈层的置换、重要要素的重组和差序格局的断裂风险,因此,笔者将此称之为"非常态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7.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也有诸多学者加入了对这个概念的研究,然而由于其开放性,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修正和拓展的部分,文章在区分“差序格局”的平面和立体两个向度的基础上,针对平面的“差序之差”中的“私德”及其相关问题和立体的“差序之序”中的有关等级的问题进行了部分反思、修正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一格 局中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己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随着社会结构的急 剧变迁,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结构基础将被瓦解,市场 经济的逐利性使现代人际关系带上了功利色彩,以契约为特 征的现代化社会的制度化信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的出现, 冲击着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和人伦为基础的关系资本,潜在的 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构成 发生的变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新潮涌动的 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空间进一步拓宽,多元、多变、 多层次的社会环境组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这其中,研究生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拥有高学历,拥有更加多元 的社会关系网,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资本过度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先赋条件的人际网络体系。这一概念由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后,历经科尔曼、帕特南、波茨等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并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并称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四大资本。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在我国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一些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其中也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研究,并鼓励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本来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人情社会,社会资本过度化将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egemonia"的语义和政治意义.由此引申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即领导权与无产阶级领导权、领导权与市民社会、领导权与认同、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领导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叶落归根”这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影响着早期美国华人对故乡故土的心态。同时早期华人在美国的悲惨境遇,客观上又促使了他们强化这一心理。但在“二战”后,这一传统观念已变得十分淡薄,这里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还有家庭结构因素等。今天美国华人已有胆略和勇气作为世界公民了。但他们要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还须冲破“唐人街”特殊的樊离,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必须具备一种新的意识──从政、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土壤性质与蒙自小枣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土壤性质与蒙自小枣枣果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蒙自小枣更适于生长在微碱性的土壤环境中;以轻壤土上所产的枣果品质优良,中壤土的次之,轻黏土的欠佳;轻壤土上所产的枣果营养成分含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考察“野”字的形义结构、野与“社”以及“桑林”的关系、文献资料中的野合与民俗材料中的野合等 ,从而揭示野与野合伴随时代演进而发生的历史嬗变 ,并进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奥秘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章提出建立在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平均主义铗益观念是我们长期没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想根源,应辩证地理解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了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也包含着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剥削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已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间的自由联合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