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俗的思潮流动间,偶尔蹦跳出一组清雅的音符,我脑海里出现了关于竹的品格、竹的高风亮节的描述。 平时碰上特别适合谁谁的书呀什么的,总习惯买下送给人家。一直以来,倒也常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滋味在心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关于名字     
能跟人一辈子的东西,除了影子,可能就是名字了。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因为往往要终身厮守,所以大多数人也不肯轻许,非得仔细斟酌才会结为秦晋。  相似文献   

3.
恨书     
宗璞 《出版参考》2004,(10):31-31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相似文献   

4.
写下这个题目,多少有点汗颜,平生读书甚少,且经常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心不在焉,不求甚解,这种人和书之间又能发生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6.
周实 《中国编辑》2005,(6):23-23
做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这是多好的想法呀。凡是做书人大都有的吧。然而,有归有,能不能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你能得心应手,这书做好了,能不能出版,仍是另外一回事。为何这样说,不须多讲,做书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7.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8.
爸爸的旧书     
同事要出一个新版本的《古文观止》,想找一套旧的来校对。一问.大家都觉得这书家里肯定是有的.但没有底气回答究竟能否在某个角落里将书找出来。只有我,回答得斩钉截铁.说我肯定有,而且肯定在.只要我下决心对书房来个彻底的大扫荡。  相似文献   

9.
无锡市为何能如此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因为那些市领导认为,今天的农民工子女,将是明天的无锡市民;他们今天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就决定了明天的无锡市民的素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谭嘉 《出版经济》2004,(9):10-12
世界版权公约(一九七一年七月二十四日修订于巴黎)缔约各国,出于保证在所有国家对文学、科学、艺术作品的版权给予保护的愿望;确信适用于世界各国并以世界公约确定下来的、补充而无损于现行各种国际制度的版权保护制度,将保证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并鼓励文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相信这种世界版权保护制度将会促进人类精神产品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增进国际了解;决定修订一九五二年九月六日于日内瓦签订的《世界版权公约》(下称“一九五二年公约”),为此特协议如下……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96年5月4日于巴黎补充, 1908年11月13日于柏林修订,…  相似文献   

11.
品评:证件     
我的同事李上铁有一天加班晚了,等他从杂志社出来的时候,已接近凌晨,公交车早没了,他只好打的往住处赶。还没走多远,就被拦了下来,3个穿警服的人向他走来。一个很高大的警察先是啪地敬他一礼,然后,挺公事公办地说,请把证件拿出来看看。这3个人都头戴钢盔,其中一个人手里还端着一杆冲锋枪。虽然上铁在北京已厮混多年,但这阵势还是头回碰到。  相似文献   

12.
13.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1,(6):M0001-M0001
今天,我们遭遇到一个图书杂多以至于泛滥的时代。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让我们面对如此丰富多样又良莠不齐的著述。几千年以前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也就格外具有警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书相爱     
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19平方米的空间打遣出拥有5万藏书、4000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8.
    
  相似文献   

19.
    
朱湘 《出版参考》2009,(11):6-6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今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相似文献   

20.
    
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