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 )诗 ,与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所抒写的“忧生之嗟”相比 ,体现出更丰富、更强烈的生命意识感。诗中 ,有时是壮志不能实现所激起的伤感 ,有时则是历史的永存与人生短促所触发的悲感 ,有时是对时间的高度敏感。这焦灼不安、苍凉忧伤的情惑 ,使陶诗在审美视域中具有了悲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前期生活主要指陶渊明的少年,青年及壮年的前一阶段,陶渊明的前期生活又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9岁之前,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是种田和读书,第二时期,陶渊明29-41岁,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矛盾生活的开始,也是他经历最丰富的时期,对于其思想的最终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时期他先后有过五次出仕。《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即总结了其半生的生活,又提示了其归耕隐居的独特意义。对于了解聊渊明的人格和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在造境上,除人们常提起的静谧、恬和之外,本文认为他的诗主要呈现的是吉庆祥和、安泰瑞美的造境特色。而这种造境又是基于“全身远祸”上的考虑,因此而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基本原则。其吉庆祥和的特色表现在喜写东南方位、秋菊花草、鸟树名物、良佳时日、鸡狗声音、安泰祥和理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从42—63岁时,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躬耕、隐居生活。越是到晚年,陶渊明的生活越是艰难,甚至连勉强糊口都难以为继了。陶渊明生命最后的日子,也是他一生遭遇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带着遗憾、也带着无比的欣慰,饱经忧思的一代伟大诗人就这样在贫病交加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家世背景,并列举其孝敬母亲、体谅妻子、关爱孩子等具体表现,探讨诗人热爱亲人、热爱生活、至性深情的家庭情结和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立足东晋的社会现实背景,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归纳陶渊明不同于东晋士人的独特的人格模式,进而评判"桃花源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取向,指出今人对待桃花源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7.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以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祥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淡)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8.
左思的《娇女诗》与陶渊明的《责子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非常深厚的家庭情结,在诗歌中绘声绘色的描述儿女的顽皮情状,以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怜爱之情。这一类题材诗歌的出现正是因为受到了魏晋时期重情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恬静而富有生气的风格,平淡中实含忧愤的感情,体现个性特征的独创意象。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一生中,曾数度为官,而每每又旋即辞官归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经历,为后人颇多揣测争议,但见仁见智,始终都没有对其归田的最根本原因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近日重读陶集,仔细搜检其思绪情感,难以割舍的秉性、对亲情故根本原因发觉其对田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依恋情结,这种情结包括他对田园生活旧的眷恋以及欲以诗文彰显于世的愿望.笔者以为这些因素才是陶公归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