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富有和谐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研究汉水文化必然要和学科建设相联系,需要应用同时也将丰富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汉水文化学科建设要走多元一体的汉水文化特色学科群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
汉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成长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汉水沿岸的高等院校和地方文化部门相应成立了关于汉水流域文化的学术活动研究机构。在许多学者20多年的争相探索与研究下,汉水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使汉水文化成为以地域命名为一门学科,并呈显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待汉水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其命名、学科定位和学科内容等涉及学科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提出“汉水文化”的命名,是因为更符合这一区域属于多种文化特征分布区的现实,更符合我国以水命名的传统,还可以以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包容其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汉水文化的学科定位,首先,应将汉水文化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在文化学、历史学和地理学这三个学科的互动中,确定汉水文化的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性质,而在这种互动中确定文化地理学的立场更为现实。汉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应从汉水流域及其略略延伸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迁徙活动和方言、居民的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巫术和祭祀、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等方面,采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路径,进而总结出汉水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学校直属的跨学科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以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汉水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相似文献   

5.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6):F0002-F0002
汉水文化研究基地筹建于2003年,系学院科研处领导的院级学术研究机构,它以阐释、研究汉水中游区域文化为宗旨,围绕安康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宏观目标,采用实地走访、文化比较、理论解析等方法,确立专题研究本区域文化特色,全面服务于安康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文化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7.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古分属陕西、湖北、河南等不同的行政区域,文化差异性大,历史上有八大文化整合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把汉水中上游地区整体粘合在一起,对整合汉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文化研究热潮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河流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从汉水文化领域来看,近年来专题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专著和研究论集已出7部。其中,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汉水文化的力作,作为代表性成果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人口作为文化载体视角,阐述人口迁移与汉文化成为泛珠三角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文化特质和 风格,以及文化类型差异的相互关系,并以各省区和民系汉文化特征为例,指出移民原文化与移居地文化结合是新 文化产生和创新的主要动力。应重视在新背景下泛珠三角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整合问题研究,为实现泛珠三 角经济联合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具备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长三角具有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区域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区域文化看,长三角有着昊越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类型,这三种文化具有奋发进取而又精致典雅的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对于新的发展方式有积极的内在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还需要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以繁荣文学艺术来涵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创意产业的路径来开拓新的产业.以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湘水女神、汉水女神本不是一路神仙。包括楚辞在内的相关文学创作,用典精妙,当不存异议。然而,有当代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改汉水女神为湘夫人,近来又有学者撰文认同此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湘水女神出处较清楚,汉水女神有待进一步考证。而真正把两路神仙拉到一起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而不是屈原的《九歌》。  相似文献   

16.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7.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淮之间的中原东部地区是道家故地,道家思想在此地根基深厚。东汉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士人风气发生了弃儒向道的转向。依靠谯、沛和汝、颍之地方家族与政治利益集团,曹操统一了中原,并受此地道家文化传统影响,"离经叛道",崇尚文学,促成了"文学的自觉"和新变。  相似文献   

19.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珠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于明清时期,以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对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持久而深刻影响的一支地域性文化。珠江文化具有诸多本质特征;珠江文化在学术研究、传统教育、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许多方面具有其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